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精神疾病治療新選擇

  •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 資料來源:心理健康科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護理師 李惠瑛

  阿義的母親焦慮談論著她的孩子,眼神中充滿著擔憂。阿義自小天資聰穎,求學過程一路順逐,成功考上一所著名大學。上大學後,遇見許多優秀的同儕,求學過程中不斷追求著目標。他經歷受挫、失敗的痛苦,也品嘗過成功的喜悅,體驗了大學生活中的豐富多彩,激發了他對成就的渴望與動力。然而這段時間裡,他的性格逐漸變得古怪多疑、孤僻易怒,學業表現明顯下滑,並開始歸咎於他人。阿義一開始被認為是自尊心作祟,後來發現他在人際互動中表現出了奇怪的行為,比如做手勢和自言自語等。阿義經他人建議求診精神科,阿義對口服藥物的反應還不錯,已逐漸獲得控制,但隨著阿義自認病情好轉而開始變得不規則服藥,甚至自行停藥,導致重複住院及出院(旋轉門現象),阿義撕心裂肺怒吼著:「你為什麼要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如果還有下一世,我不想再受到精神疾病的折磨。」

 

   精神疾病屬於長期慢性的疾病,就跟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除了規則精神科門診追蹤,透過藥物控制、穩定病情外,現行精神科門診也有抗精神病長效針劑方式,可與精神科醫師討論。長效針劑可協助病患控制病情,在疾病緩解、預防復發及預後上,都有顯著的成效。

   使用長效針劑治療好處,除了可以讓藥物在體內緩慢釋放,逐步穩定藥物在血液中濃度,幫助患者情緒穩定、促進功能恢復外,可以省去經常往返醫院舟車勞頓,增加藥物順從性、便利性及有效性,只要患者定期精神科門診追蹤與醫師討論病情,並接受診療評估就能獲得到良好的疾病控制。毋須擔心忘記服藥時,症狀不穩定而影響人際關係,輕鬆穩定用藥,能減少患者生活中諸多困擾,讓治療復原之路能夠更安心。

   精神衛生照護發展逐漸朝向社區化及去機構化,以落實讓精神病人回歸社會的目標。社區中精神個案的照顧需求與社區資源結合已成為趨勢,持續、完整及廣泛性的社區照顧,不僅可以降低疾病復發率,患者與主要照顧者在社區中都能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以及健康狀態的提升,營造照顧者及被照顧者雙贏的局面。同時照顧者若有心理壓力想找人談談時,除了可撥打1925安心專線、1980張老師、1925生命線,目前桃園市有提供25處心理諮詢面談,如有需求可至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s://mental.tycg.gov.tw/)預約或填寫諮詢問答,讓專業人員陪你、主要照顧者或其他任何需要的人一起渡過低潮期;另也可參考醫療院所相關資源網站(https://mental.tycg.gov.tw/cp.aspx?n=530)獲得更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