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擁抱憂鬱

  •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 資料來源:心理健康科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護理師 林惠君

「你快樂嗎?」

「上次發自內心感到開心是什麼時候呢?」

「最近常常覺得情緒低落,獨自落淚,面對生活都提不起勁嗎?」

    在忙碌跟快速變化的現今社會上,許多人可能面臨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戰,就像身體生病需要醫治一樣,心靈也需要關注和照顧,憂鬱症是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常被稱為「心靈的感冒」。一般人感冒會去看醫生,症狀沒改善還會繼續回診,但心的感冒,許多人因輕忽或擔心被標籤為精神病患者而不敢承認、害怕就醫,錯失了早期治療及緩解病況的機會,主要原因是來自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早期若有親友就醫精神科,不論是何種疾病,往往變成不能說的秘密,導致想說也不知道該如何說出口。如今社會因教育水準提升及網路知識取得便利,對於精神疾病的接受度已相對提升,許多人都願意透過精神醫療管道或是心理治療讓自己變得更好。

    若你常常覺得自己老是開心不起來、常常疲憊不堪、失去對原本事物的興趣和動力或有情緒困擾持續一至兩週,可至「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s://mental.tycg.gov.tw/)的「心情溫度計(簡式健康量表BSRS-5)」自行評估身心適應狀況,依照評分建議可以找專業身心科醫師或心理師談談,一起探索看看自己內心狀態,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勇敢地提出需要幫忙,記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只要願意說出來,身邊有很多社會資源可以陪伴你度過這段不容易的生命階段,畢竟憂鬱症通常不是只有單一起因,因此治療上必須由精神專科醫師針對病患的個別狀況進行診斷,並評估適合病患的治療方式。

    憂鬱症的治療方式有許多種,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調整生活作息、規律運動及均衡飲食等。透過藥物治療可以調節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主要使用抗憂鬱劑,並搭配抗焦慮藥物及助眠劑來緩解症狀;心理治療主要是與專業的心理師交流,調整認知或思考模式、行為習慣來協助患者理解及面對種種壓力及情緒。

    一般憂鬱症患者配合醫生的治療及改變生活型態後,都能恢復正常的生活,治療過程中需要時間和耐心,也許復原後,回頭看看以前生病的自己,會發現很多想不開的念頭,其實是能夠選擇跟調整去面對解決的,復原後要持續注意生活中的壓力調節與心情,有些人會因為病情好轉而開始安排很多事務,容易導致在忙碌的過程中又忽略自己的身心狀況,記得在繁忙的生活中特別留下照顧自己的方法跟時間,尤其是規律的生活作息跟運動對預防憂鬱症復發是相當有效的。

    如果您或生活周遭的親友有情緒困擾,想要找人談談時,可以撥打衛福部 1925 安心專線、生命線 1995 與張老師 1980 協談專線。目前桃園市設置 25 處心理諮詢面談服務據點,如果您有需求,可至「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s://mental.tycg.gov.tw/)預約或填寫諮詢問答,由專業心理師提供心理諮詢面談服務,期望透過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及陪伴,陪伴您度過情緒低谷。

參考書目:小鬱亂入,抱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