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正視青少年自殺問題

  •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正視青少年自殺問題

青少年的自殺問題

當自殺發生而造成生命流逝時,再多遺憾也喚不回已逝去的生命,或許在自殺者孤寂的身影後,欠缺只是你我的即時的關懷

近日連續兩起國中女生因為學校的模擬考成績不好尋短跳樓『自殺』事件的背後常隱藏者許多有待協助的問題,台灣地區在近年來發現「自殺」也名列十大死亡原因之一,而青少年自殺行為逐年增加中。根據2005年台大醫學院精神部今年針對全台一萬多名、1018歲學生調查發現,有近一成少年及二成少女,曾經有輕生的念頭,有6%左右的少女企圖自殺過。而自殺事件本身有傳染性尤其對於青少年階段的人常會模榜學習。許多研究發現,受到社會環境變遷迅速的影響,現代青少年所承受的壓力要較過去為大,使得青少年在面對接踵而來的壓力事件時,需要更多的能力去因應。

為了了解現代青少年所面臨的主要壓力事件,「張老師」基金會在2001年特別針對全省北、中、南、東十四個縣市,廿五所國、高中,共計11,653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發現有94%的青少年目前正處在或多或少的壓力之中,其中生活壓力排行以學校生活困擾為首位,進一步分析學校生活困擾其中以「功課太重」所佔的比例最高,約30.4%;其次為「成績不好」(27.7%);而「沒有適當的讀書方法」(22.6%)則排名第三,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課業問題」一直是所有青少年感到困擾的主要來源之一。另一方面有關青少年自殺意念的調查卻顯示:其中有二成六的受訪青少年有過自殺意念,更有0.7%在最近一年內確實曾企圖自殺過,最可能自殺的原因是課業壓力,其中讓人憂心的是,在四分之一以上的學生想過自殺但只有0.9%曾向張老師、生命線等專業機構求助,約二成受訪者是只放在自己心中不讓任何人知道。因此反思明星高中學生自我傷害的事件的同時,我們更要關注處於「少年維特之煩惱」階段的青少年,若是缺乏輔導及支援,因人格特質、情緒不穩及有憂鬱傾向,即可能走向自我毀滅之途。

根據教育部統計,95年至11月各級學校意外死亡人數共592名,以交通意外占65%最多,自殺77人占13%,自殺高居第2位。顯示,近年來校園自傷自殺案例仍層出不窮,許多研究指出,除了老年人之外,和其他年齡層相較之下,青少年是最容易自殺的高危險群。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常被當作意外事件處理。義守大學高慧芬副教授針對自殺行為有深入研究指出:「自殺黑數」才更令人憂心,她指出根據相關調查台灣的青少年自殺呈一百五十倍成長;只要有一人自殺,背後隱藏的是十至卅人自殺未遂,有的自殺被當成意外死亡結案。根據美國對自殺問題的報告中指出,可能有高達百分之五十的兒童及青少年自殺事件被誤以為是意外事件。有些學者認為自殺行為非常有可能是青少年採取的一種無奈的溝通與表達想法的方式,藉由這樣激烈的做法,讓外界知道他需要幫助。因此對於青少年自殺現象,身為『守門員』的我們如何辨識自殺者的警訊與求救訊號,及提供社會資源做適當轉介治療,在第一時間做最快的處理,避免悲劇不斷上演,實為其必要性。

e世代「最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青年及青少年自殺

 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此階段成長變化最快,有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發育期的成長變化,體能大幅增加。換句話說也是夾在成人與兒童間的過渡時期。在很多自殺的個案中,我們發現沮喪常是引發自殺念頭的主要原因。青少年之所以心生沮喪,通常是生活中出現負面事件,最普遍的情況就是家庭破碎,父母離異或分居。被學界稱為e世代「最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青年及青少年自殺比例急遽上升,美國每廿分鐘就有一人自殺,青年的自傷及自殺行為正以驚人速度擴展開來,因此政府當局如何積極展開自殺防治工作並配合民間團體的力量,協助青年開發生命潛能。

在此提出三點呼籲,提供社會大眾正視青少年自殺的問題:

(一)建立自殺防治的評估指標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顯示絕大多數自殺的人在自殺前都有嚴重的心理或精神方面的問題,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自殺是憂鬱症患者,有四分之一的自殺則與酒精或其他藥物濫用有關;此外,精神分裂症、焦慮症與人格違常等等也都與自殺有關。鼓勵相關自殺問題研究專題探討,建立客觀明確的統計數字,並整合政府單位如衛生署及民間單位的統計數字,定期公佈相關趨勢及高危險區建立預緊的機制。

(二)注重後續自殺延續輔導處理

一旦自殺危機消除後,事實上往後的3個月是其危險期。假如輔導人員能密切監督這段危險期,努力幫助他辨識壓力源和發展出解決問題的技巧,並繼續做長期、有計劃的輔導,很有可能另一自殺危機永不再現。同時社會大眾對自殺的複雜現象及本質所知有限,因此面對自殺議題時顯得恐懼、排斥及抗拒。擔心有「提醒自殺」之嫌,因此如何建設性自殺防治的觀念並留意關心周圍的人,預防勝於治療。

(三)協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生死觀

口語中提及「自殺」不可能推動一個沒有自殺意圖的人去自殺。反而,青少年真想自殺,這個字眼反能幫助他說出他的感覺。若是企圖自殺的青少年認為你知道他有自殺的想法,而覺察到你害怕觸及這個主題,這只會加深他絕望和無助的感覺而真的去自殺。唯有透過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關心青少年的需求、傾聽他們的心聲,在學校教育方面,規劃適當的生命教育課程、教導學生尊重生命,方能協助他們順利渡過這段青澀的歲月。

  「自殺」的問題及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與治療,另一方面周遭的關心有可以避免問題的嚴重化,青少年階段凡事總是躍躍欲試,使得我們常常忽略孩子所表現出的自殺情緒或念頭。「張老師」基金會1980(依舊幫您)全省諮商輔導專線,時時刻刻關心青少年!

老師基金會 諮商輔導專線  簡撥 1980 (依舊幫您)

 兩性關係諮詢專線   03-4919808

作者:涂喜敏諮商心理師

出處: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