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親愛的要健康長大!淺談青少年的自殺防治

  •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親愛的要健康長大!淺談青少年的自殺防治

 最近台灣發生多起青少年自殺案件,突顯出台灣青少年自殺問題有日趨嚴重現象。建中高材生接連的自殺事件,更引起社會大眾對於青年人自殺事件的高度關注。面對年輕人的壓力事件,家人與師長到底該如何協助孩子面對,確實是成人社會必須學習的一件事。科大講師李政達在聯合報投書,提醒年輕人:「你犯

的過失,真的沒有這麼巨大。」

 2010年香港媒體報導10至19歲自殺率在6年間激增58%。專家認為自殺率上升與網際網路普及有關。或許香港人生活繁忙,父母缺乏與子女溝通的機會,青少年只好透過網際網路宣泄情緒,甚至有人透過網誌、討論區及Facebook發表自殺或輕生言論,青少年愈肆意發表自殺言論,愈感心灰,並感染他人,容易出現集體尋死的情況。其實由於社會快速變遷,資訊往來開放及自殺行為日漸增加,相信這些議題必定早在不易看見處醞釀。

 其實對於青少年自殺事件的關注,早從北一女資優生結伴自殺開始,就引起了社會大眾及相關專業的的注意。後來九歲國小女童上吊自盡,更增加了社會對年輕朋友的自殺問題的挽惜、不解及困惑等複雜的感受。其實對於青少年自殺身亡的事件,大多數的人都會百思不解的問道:「人生還有大好前程等著,為什麼要自殺呢?」。不過或許大家所謂的大好前程,就某些青少年而言,或許是條又長又黑的隧道,不見光明,也不見未來!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開的自殺統計,自殺在90年起躍居為國人10大死因,雖近兩年有稍微下降排名10大之外(99年為11名100年為12名),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自殺的比率卻有不降反升的趨勢。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自殺在台灣青少年(15-24歲)死亡原因排名第二位,僅僅次於事故傷害。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99年全國電話調查,以簡式健康測量表測量,結果發現,有5%的青少年有情緒困擾,有26%的青少年「覺得比不上別人」,「容易苦惱或動怒」的有21%,「感覺憂鬱心情低落」的有19%,「感覺緊張不安」的有16%。自殺者年齡逐漸年輕化的現象,其實在其他國家像美國、日本也有相同的現象。不過因為自殺在一般的觀念不論國內外被視為是一種不名譽的事,所以許多學者推測有可能會以意外死亡公佈,所以有被低估的可能。

 不過對於青少年自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從一些媒體報導的內容看來,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不外乎課業壓力、感情問題、受到父母師長責備或同儕之間人際關係問題等。相關的研究也指出,家庭破裂、親子關係不佳、家庭中溝通不良以及對父母有高度的敵意又伴隨罪惡感等因素都與青少年自殺有關。除了個人與家庭因素之外,我們歸納學業成績低落、生活環境發生急遽的變化而引發重大壓力、同儕的影響等因素都與青少年的自殺行為有關。
 許多的學者都同意,青少年的自殺是長期不安、壓力、挫折、失望、悲觀及衝突多重感受累積而成。青少年的自殺行為是一種溝通,或是一種對自己不滿意的自我攻擊。其實我們需理解當事者經歷過的痛苦,及決擇的歷程。

 在面對有自殺企圖的青少年時,最好的策略就是「真誠」這時他需要的是被關心與了解,比較適當的反應則包括「我想了解你的感受」、「如果你需要,我會一直在這裡」、「多告訴我一些你的感覺,讓我能夠幫你」。另外,必須注意的是絕對不要對自殺者承諾要為其自殺的意圖守密。

 面對自殺青少年時的提醒:不評斷;嚴肅面對青少年的問題和威脅;不要把事情告訴無關的人;問一些直接的問題,例如,「你有沒有想過要自殺?」;表達你的關心與支持;在能夠提供進一步的專業協助之前,當一位關心的傾聽者;7.試著評估自殺危機的嚴重程度,以便做適當的轉介;不要同意會守密;情況危急時,不要讓自殺傾向者獨自一人。

 經常說要自殺其實是自殺警訊;和想自殺的人談論自殺其實能減低焦慮而減低自殺行為;並非憂鬱或精神疾病者才會自殺,焦慮、衝動也會造成自殺;高危險群的人經過適當的處理會正常的活下去。

自殺防治計畫通常涵蓋了初級、次級與三級預防,簡單說明:初級預防是以一般學生為對象,以減少任何自殺的威脅與企圖;次級預防是早期發現有適應困難的學生提供簡單的危機處理服務;三級預防則是自殺行為發生後所採取的措施,以減少自殺事件引起的長期效應。

 不過一般來說,自殺的預防工作,可以先依自殺行為警訊表判定有否危險性。低危機指有孤獨、無助感、低憂慮、有模糊的自殺想法。中度危機指有無力、無望感及自殺計劃。高度危機者明顯心理上的痛苦、高度焦慮、否認支持、酗酒、嗑藥。可以因應的方式有:對低危機者(存有或提起自殺計劃者),一定多多關懷他,了解是不是他面臨什麼重大的難題,陪伴關心他。有必要時須轉介相關專業機構:全省生命線等。

 發現有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如:憂鬱至提不起勁、狂躁不安、易喜怒悲無常、….等影響到生活的症狀,不要忌諱至精神科門診就醫。其實,精神科醫生能利用藥物協助減輕某些症狀。嚴重自殺危險,請馬上設法安排門診或住院治療
青少年的自殺行為背後有著錯綜複雜的因素,但是,我們相信自殺行為可能是青少年採取的一種無奈溝通與想法表達的方式,藉由這樣激烈的做法,讓外界知道他需要幫助。因此,青少年自殺行為是不容忽視的,而且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努力。
 或許日常生活中彼此多關心、傾聽彼此的心聲,學校教育可以透過規劃適當的生命教育課程、教導學生尊重生命,提供情緒管理相關的課程、提昇學生的挫折容忍力,如此,方能幫助年輕朋友順利渡過青澀的歲月。需要注意的是,對青少年而言,自殺既是敏感且具有模仿和傳染效應的議題。因此自殺預防工作,應避免過度宣導,並過濾宣導內容與方式,以免誤導出自殺的氣氛,反而造成反效果。
 再者青少年在自殺之前都有口語與非口語的線索,因此,自殺預防工作,積極面應建立自殺預防網絡,特別是對全校的工作人員、同學及家長,訓練大家辨識自殺徵兆、適當回應方式、資源應用與轉介的相關知能。以便提早發現問題,連結專業資源,以減少不幸事件的發生。
作者:桃園生命線協會 張翠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