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脆弱與堅強-談自殺防治
人生總有低潮,但活著就有希望
每個人都可能體驗過自己面對人生中,徬徨、焦慮、痛苦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也都有機會遭遇喪失至親好友之痛,甚至無法接受抗拒,因而走入極端的意念。
身為諮商實務工作者,三十年來陪伴許多當事人於其人生幽谷的同理,深刻感受人的心靈竟是這麼脆弱,一句情人的怨語、一絲心情的不快、父母或長官的一句責怪,加上累積的心情或不巧的時空因素皆可能點燃自殺的念頭、意圖或行動。
對於「自殺」者而言,我們相信其「主觀的真實」有其不得已自圓其說的原因,然而如同大多數「自殺者」往往不想結束其生命,「自殺」的企圖或行動常是一種「我很痛苦」、「我無能為力」、「我需要幫助」的訊息,也可能是生理的因素:受苦於「腦部疾病的發作」。然而多年來的諮商實務經驗,也讓我相對深刻感受到人的心靈的力量竟是如此堅強,絕大多數當事人都有改善的意願,而且有不少當事人是帶著答案來的,我也常敬佩當事人的韌力與成長。幾點深刻的感受及建議如下:
(一)「人生不如意事固然十之八、九;然而人生得意事亦有十之一、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固然失意者經常覺得「屋漏偏逢連夜雨」。如同書上之「布來迪.邦竊」症候群,現代人受電視媒體之催眠由來已久,電視中虛構的「完美的家、完美的母親、父親、家人、完美的屋子」,讓人認為自己現實的家也應該如此,當未能達到時,因而陷入失望的深淵,許多劇情並非真實,您的人生才是真實、正確的,而且「人生得意事十之一、二」。
(二)提供清楚易懂的自殺預防的危險因素及警告跡象。
自殺事件為世界各國所必須重視的問題,全球於2000年約有一百萬人死於自殺,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身亡。台灣亦然,自殺亦為十大死因之一,而其年齡層,不僅高齡者,青少年,甚至中年失業,高危險群之行業皆值得高度關懷,本書提供檢核因素包括情境、行為、身體的改變、思想和情緒、自殺者可能應用的方法皆可提供個人或自殺助人專業這參考,以期預防甚於治療。
(三)政府宜邀集專家建立預防自殺指南,不僅提供超越自殺的想法,讓我們了解「活著就有希望!」。
(四)資源教育之加強。
引導青少年學習建立「求助資源」的學習,包括社會機構、心理衛生網路資源、自己的正向自我對話、自己的家人及朋友,都是我們的正向成功資源。讓我們體會我們是不孤單的,我們是有支持及助力的。
(五)降低失業率。
一旦失業率下降,自殺率也有明顯的減低。從台灣過去的經驗中,我們可以這樣說,減少失業率確實有助於抑制自殺率的成長,不論失業率與自殺率之間有無關連性,降低失業率以減緩自殺率的增加是政府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六)教改的反省與執行。
教改的確給家長及青少年帶來壓力,如果教改之真意是為學生好,請好好反省、建立共識及提出具體可行的周延方案,不要讓青少年當教改實驗室小老鼠。
(七)政府與NPO組織之共同合作。
(八)自殺防治團隊除精神醫療團隊外,社區之專業住人機構及社會福利之助人機構,如「生命線」及「張老師」之共同分工合作。
陪伴青少年打開另一扇窗戶—允許窗外有藍天
自殺防治工作國內推動多年,教育當局亦曾編過「自殺防治工作手冊」,由當前我國自殺案件的數量可知尚有許多努力空間及值得重視。
主未曾許天色常藍,但允許我們心中凡事盼望,願心中之窗外必有藍天,讓我們陪伴青少年打開另一扇窗戶—允許窗外有藍天。
作者:張德聰
出處:自殺防治網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