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行為面面觀
「自殺等同於憂鬱症」,並不是一個很正確的觀念
自殺的原因很多,憂鬱症只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而已,但並非都是如此。很多人將自殺等同於憂鬱症,並不是一個很正確的觀念。就精神醫學的觀點而言,精神分裂症、藥物濫用、人格違常疾患、焦慮性疾患都有可能發生自殺。
現今社會新聞中自殺事件其實很多出於經濟問題,氣憤自殺的,也有網路相約自殺的,青少年基於義氣一起燒炭自殺的,這些人雖然多多少少都有憂鬱症狀,但是跟經年累月憂鬱症厭世自殺的行徑是不相同的。
依年齡而言,青少年不像成年人會累積憂鬱情緒,最後絕望自殺。其實青少年心性未定,常會做出衝動的決定,例如:失戀了那就死給對方看,要對方難過,但他們卻沒有想到事情往往沒有那麼單純就解決的,自殺只是讓最愛我們的人傷心罷了!
老年人的自殺,往往會跟身體的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他們不願意給家人添麻煩,又壓抑不講,常會有很多身體不適的抱怨與情緒的變化包括焦慮、緊張、易怒、睡不穩、睡眠驚醒等表現。若家屬忽視這些情況,老人家的憂鬱日漸嚴重,最後可能步上自殺這一條路。統計顯示老人自殺成功的比例頗高,是因為老人自殺常採取激烈的手段,但是也有某些老人採用不吃飯不服藥,意圖慢性自殺。
一般工作階級的自殺,最近常以經濟問題居多,尤其是卡債問題更是嚴重。近半年卡奴自殺的事件層出不窮,並且有九成以上是燒炭自殺。自殺行為好像雞瘟般的流行,讓基層警員、社工人員、醫療院所醫護人員窮於應付。
自殺者的心態可歸納為7種因素
為何社會自殺事件如此多?有些是社會現象,有些是媒體炒作,有部份是教育缺失不足的後果。其實原因不一而足,但是若仔細探討自殺者的心態,可以歸納以下以種因素:
一、具高衝動性。Lolas et al,1991年的研究顯示,施測Eysenck’s personality test顯示,自殺個案比對照組有更高的神經質與精神病質。William 1997年的研究也顯示非致命的自殺者比較具衝動性,很多個案回顧自殺前,考慮不到一個小時就做出傻事。並且自殺個案的人格特質都有較高的侵略性與衝動性。但是他們表達的方式卻是內隱的,所以有很高的自責與憂鬱。Arffa 1983年的研究顯示自殺的個案被外在事件的左右,比內在刺激還要大。明顯的例子就是最近有很多卡奴因為被討債,走投無路因而自殺。Shaffe與同僚 1998年認為青少年的自殺大多是沒有計畫的,並且所有的自殺完成的青少年中,只有25%是有計畫的,其他都是臨時起意衝動造成的。另一個研究Maris 1981年顯示完成自殺者中,成年人與青少年比較,青少年除了衝動較高之外,還有更多的怨恨,對於生活的不滿等。
二、具非黑即白的兩極化思考模式。他們會這麼想:「我若失去這個男友,那麼我活著也沒有意思了!」極端的思考模式,沒有灰色地帶,無法變通。這種情況在青少年居多。
三、具僵化的認知。自殺者比較僵化無法變通問題解決的策略。自殺者對於自己陷入僵局,較沒能力想出解決的出路,這就是自殺的危險因素之一。
四、缺乏問題解決的能力。自殺者自認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被動等別人去幫他解決難題。
五、回憶往事過度簡略:自殺個案比較難清晰回憶往事,常用比較簡略或過度廣泛的方式來敘述以前的事情。
六、強烈的無望感。Neuringer 1967年研究顯示認知僵化、兩極化思考、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形成無望感的過程中扮演部分角色。Dixon 1994年認為無望感常常是預測自殺的重要因子。自殺者對未來總是抱著悲觀的態度,沒有樂觀正面的思維,而且與有無嚴重憂鬱無關。
七、自殺行為就像痛苦的哭泣(crying for pain)。William 1997年主張:「自殺行為就像痛苦的哭泣般」,自殺行為是嘗試脫困的行為,個案覺得外在的環境,例如惡劣的關係、失業、工作壓力等,或內心的翻攪將自己打敗。重點在自己在生命旅程中「被打敗」了,所以啟動原始的生物心理機轉(psychobiological mechanism),也就是全然的放棄,也深覺別人無法救他,這就是「哭泣苦痛」的反應。輕度非致命性的自傷行為,發生在有外在壓力但是又無法逃避時,這時若無法有效抗議,當然就會發生自傷或自殺行為了。輕度非致命性自傷代表重新建立逃走的路徑,代表他們對挫敗早期的生物心理抗議或反應;而致命的自殺代表一個人完全被打敗而「為苦痛哭泣」!
如何預防自殺事件的發生?
以去年七月份高雄的市民健康調查為例。受訪者中有近一半的市民曾感到憂鬱、心情低落。但是受訪的二十五歲到四十四歲青壯年人是最缺乏運動的年齡層,沒運動比例超過四成,有運動者不及三成。這種現象不只有高雄市民如此,相信全台灣的居民大多數如此。若可以過比較健康的生活方式,憂鬱情緒或焦慮緊張的心情應該是可以緩解的。例如:運動、聽音樂、按摩、泡SPA及溫泉、找人傾訴都是紓壓的有效方式。有關運動必須持之以恆,厲行333原則,也就是每週至少運動三天,每次三十分鐘,心跳達130下以上。
關於青少年的自殺問題可以平常就關心其心情與作息,尤其是交友與功課問題,隨時幫助他解決疑惑。並且注意管制上網時間,過濾網友的交往,防範被有心人騙了。有卡債問題的朋友,可以幫助他們找到一份正常收入的工作,協助與借款銀行協商還款事宜,也期待政府規範銀行要謹慎評估發卡對象的財力,不要濫發現金卡,以免鑄成大錯,引發社會悲劇事件。社會上獨居老人的關懷照顧,與老人心身照護的加強等,更是未來老人社會必須重視的議題。媒體是最可以教化人心的事業,所以有必要負起自殺防治的社會責任,不宜過度宣染自殺事件,遵守自律原則,導正閱聽民眾的觀念,使他們在困頓時能懂得求救。平時也可以製作正面觀點的生命教育短片做公益放映,也算是為社會蒼生做點善事。總之,自殺防治人人有責,這是全民運動,也唯有社會各階層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效的減少自殺事件的再發生!
作者:湯華盛醫師
出處:自殺防治網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