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自殺的初級預防策略
一、總是緣起
讀書的人都知道,把一本書和其他的書一起看,或者是看了一本書想到別的書,立刻把它翻來看一看,會產生群書效應,這就像是一種思維漣漪的效應。閱讀如此,教學也一樣。當一般的學科,像製作沙拉般,將組織架構已經完整的課程,與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思維編織起來時,這是一個教學設計的思考實驗、創造力的挑戰,而且對於學生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有實質的幫助。
高中以下的學生,課業壓力幾乎是他們最大的困擾來源。而學校設計課程時,在「主科」壓縮「副科」時間的情形下,幾乎不可能將「自我了解、尊重生命、愛護環境」這種議題,當作一門學科教授。以95學年度開始施行的高中課程綱要為例,雖然綱要當中列有「生命教育」這門課,但是全國數百所高中,扣除原來就將「倫理課」列為必修的教會學校之外,多數學校仍然沒有空間把攸關個人生命價值的課程,列入正式的上課時間中。於是各校窮則變、變則通,在教育的現場,發現當生命教育與一般的學科相遇,也可以激盪出極佳的效果。
二、當心理學遇上生命教育
以本校為例,高二學生可以選修各式各樣的課程,其中一門為「心理學概要」,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因此,在心理學概要課程中,有關人類行為的發展顯得特別重要。人類行為的發展一般以年齡區分,分為學齡前、兒童階段、青少年階段及成人階段。不同的行為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成長速度;不同的發展課題;以及不同的生命意義。
在心理學課程的設計中,主要透過學習心理學當中個體的行為發展,進而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生命歷程,以及他人或自己的生命事件對自己產生的意義為主軸,學習如何面對及採取行動。此外,除了人類的行為發展之外,同時也學習其他生物的生命歷程,藉以培養對其他物種的珍惜與愛護。
達賴喇嘛在第二次來台弘法「新世紀道德觀」演說中提到:「我們一直以為快樂來自外在及物質,所以傾全力放在物質的追求及改善,從二十世紀的經驗可知,這樣是無法達到真正的快樂,必須加上心靈的提升!」生命是以離苦得樂為特徵的身心和合體,以心靈為主體。快樂來自心靈,心靈提升才是我們必須傾全力去努力的。教學的目的除了提升學生心靈上愉悅的程度外,若能將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熱愛自己的觀念融入課程當中,與達賴喇嘛謂之「新世紀道德觀」就更為契合了。
在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上,仍然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架構為主,再將生命的意義及生命的終極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題之一。
三、師生的合作省思
教學過程裡,最重要的是能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並且透過和其他人之間互動與腦力激盪,產生更大的效果。但是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操作的方式,以下以課程中最後50分鐘的內容為例介紹:
A.引起動機:
教師播放本屆台北市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醫生」之預告片段,一方面觀察兒童在發展過程當中,語言行為及社會關係的發展。
相較於生長在美國醫生家庭背景的孩子,最後因為好奇在家中的衣櫃中上吊死亡,和他同齡的秘魯12歲小孩,因為得到罕見的腫瘤,遠赴美國就醫求生的毅力,讓學生討論他對生命意義的看法。
如果你是「醫生」片中的主角「醫生」的話,失去兒子的心情如何?死亡是一件可以逆轉的事嗎?
B.進入課程:介紹成人心理學理論
成人期分為青壯年期、中年期及老年期。
青壯年期多指二十多歲到四十五歲之間,主要的發展有兩項:
就業的選擇。
親密關係的處理。
中年期多指四十五歲到六十五歲之間,主要的發展任務有二:
工作生涯的規劃。
家庭問題的因應。
老年期指六十五歲以後的發展階段,主要的發展任務為:
家庭生活的期盼。
老年生活的規劃。
C.訪問、分組活動—完成學習單四:
將學生回家訪問父母的學習單四,分組討論。每組六個人,在組內選出一名報告最精采的同學上台做口頭報告。
教師對學生報告做結論。並說:「有些同學的父母親已經不在了,所以有一些訊息沒有辦法完全正確的蒐集,雖然可惜,但是只要你已經盡力就好。」但是從這個活動中我們發現除了我們之外,其實,爸爸、媽媽、爺爺也年輕過,而且也有他們的煩惱,他們可能有中年危機、有更年期的煩惱、有退休之後生活的規劃、有健康的問題和朋友相繼過世的情形。
教師說:「在醫生的紀錄片裡面,我們發現一個兒童因為對死亡的好奇親身嘗試,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有些同學的父母因為生病或意外事故,現在已經離開他們的身邊;尤其,一個人到了老年期,也需要面對死亡的問題,同學們不知道是否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面臨死亡呢?」
D.完成學習單五:面對死亡
你是否有以下的生活經驗,有的話請你打勾表示:
( ) 親人死亡
( ) 寵物死亡
( ) 好朋友死亡
( ) 同學死亡
( ) 參加過親人的殯葬儀式
( ) 參加過朋友的殯葬儀式
( ) 參加過同學的殯葬儀式
( ) 目睹死亡事件(例如,車禍、病逝)
( ) 撫摸過屍體或協助過相關工作
( ) 上過有關死亡的課程
( ) 其他
對於「死亡」我想說/我看到/感覺到/態度是什麼?
教師以「追逐日光」作者尤金.歐凱利被告知生命僅剩下三個月可活後,他能在最短的時間走出「為什麼是我?」的情緒,之後他就以開朗的心情去享受走向死亡前的分分秒秒。當他面對人生最大的患難時,他將人生最後這一段,活得更積極。
E.課後練習:完成本課自我評量作業
在師生合作省思的過程中,除了提升學生學習的意願,而且增進學生在主學習之外,對副學習生命意義的認識,學會「自覺、覺人」尊重生命的價值。
生命教育融入教學,在自殺率逐漸攀高的今日,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具有預防的效果。教師可以透過活動了解學生的想法,篩選可能為自殺高危險群的學生,進一步做二級預防。學生在校的七小時,若能透過教學活動獲得情緒的釋放,心靈有愉悅的感覺;再者,碰到危機事件的學生,老師很快地從生命教育融入教學的活動中發現並給予協助。「躍」過生命經驗的低潮期,誰說不可能呢?
作者:林桂鳳心理師
出處:自殺防治網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