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在大疫情時代下,拿回職場的自主權

  •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在大疫情時代下,拿回職場的自主權
員工協助方案專案經理 黃暐崙
在疫情仍然肆虐下的五一勞動節,要跟所有在大疫情時代下,仍然努力、辛勤工作、堅守崗位的每一個你,說聲「辛苦了!」

多年協助公部門、私人企業推動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EAP)的歷程中,陪伴許多的單位討論同仁的議題處理、與個管師一起處理不少職場同仁的困擾與需求。其中與職場相關的議題,通常都是「公司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這麼努力...」、「我的主管偏心、對我成見,事事都針對我,我好像做什麼都不對...」、「做了這麼多年,每次升遷都沒有我,我是不是被標籤了,感覺很灰心...」、「同事們都對我不友善,常在私底下做一些小動作,真的讓人很煩...」、「都一堆事做不完了,還不准我加班,這是在整我嗎?」等。

綜觀這些議題,我們不難發現都有一個隱含的共通問題就是「應該」。我這麼努力,公司就「應該」如何對我;我的主管「應該」要不偏心、不帶成見的看待我、給我鼓勵;工作多年了,升遷也「應該」要輪到我了吧;大家一起共事,不是「應該」要互助合作,幹嘛一天到晚小動作;事情做不完,不就「應該」讓我加班嗎等等。

或許你會覺得「不是這樣嗎?」、「這哪裡有問題呢?」但你或許忽略了真正的問題,是在當你有這些想法的時候,你正在將「主導權」交給對方,也就是說你只負責「付出」及「期待」,但「結果」卻由他人主導。

一般的同仁,往往會覺得自己只是領薪水的階級,所以讓自己處於「被管理」的狀態,在公司、主管的框架中,慢慢地開始感到不快樂及抱怨,進而影響到工作的效率或品質,但卻因為種種關係而無法離開單位或職場,讓自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如果你想要突破這樣的困境,或許就該開始練習運用「向上管理」與「同儕管理」的技巧,將自己從被動的「被管理者」轉變為主動的「管理者」,重新拿回職場的主導權。以下就淺談如何讓自己轉變為主動管理者的方法:

一、觀察及理解公司、主管、同事的需求及思維模式
把「應該」放下,去觀察公司的需求、主管的需求,如何從他們的角度去看到這些實際需求,並去理解公司及主管對於如何達到需求的思維模式。這樣一來,你就不會只是單純的被交付任務,而是看到每一項任務後面主管及公司的需求,能讓你更準確、快速的達到上級的需求。而在任務的完成上,也能讓自己從「有做→做完→做對」提升到「做好」,進一步提升自己在主管及公司中的認同、信賴程度,當主管、公司越認同、信賴你,你在工作上能獲的的自主權就會越多。
在同事的互動上也是如此,愈了解同事的需求及思維模式,就愈能知道如何與之溝通及相處,進而掌握職場人際互動的主導權,將同事間的相處與互動化為工作上的資源與效能。有位前輩曾說:「職場工作不是來交朋友的,所以同事的管理是將你的同事變成有助於你工作的夥伴。」

二、正確的溝通方式,主動出擊
在能夠掌握主管、公司甚至是同事的需求後,接著要練習的是「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所謂正確的表達自己,並不僅只是正確的說出自己的需求或自己認為不合理的事,而是透過對於同事、主管、公司思維模式的了解,將自己的需求經過「轉譯」後用同事、主管、公司能理解的溝通模式輸出,來完成自己的需求。透過理解後「轉譯」輸出的溝通,比較不容易陷入以自己為中心的思考模式,降低與溝通對象處於敵對的狀態。

例如:主管交辦一個新的任務,但你覺得無法勝任,所以告訴他這太困難了,你無法承接這任務。但主管就會覺得你是否在推託工作,兩個人的立場就產生了對立,後面越溝通就會越產生情緒,到最後不論你做或不做,都會在你與主管之間留下印記。如果,我們了解主管的需求、及想交付給你的決策思維,在評估自己的狀態後,與主管溝通,讓主管明白自己如果要完成這項任務,需要什麼樣的資源與協助,預計會需要多少的工作時間等,希望能獲的得主管得幫助。這樣一來不僅能讓主管了解自己的困難,也可以透過主管的協助來完成任務。

而在同事方面,最常發生的溝通問題是溝通變成單向的宣洩,而不是雙向的交流,我們常會期待把我們想說的說完,就應該得到相對的回應,卻忽略了對方是否有聽懂、理解我們表達的意思,甚至很多時候有些職場衝突是來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誤解。所以如何把話說得讓受話方聽懂,如何「好好說話」就變成了重要的課題了。

以上,透過兩個最被人知,卻也最容易遺忘的小技巧,與大家分享。但記得,我們不是要去討好、取悅主管或同事,我們所做的努力只是讓自己拿回對工作、對人生的主導權。就如管理學大師Peter Ferdinand Drucker所說「你不必喜歡、崇拜或憎恨你的老闆,但你必須管理他,讓他為你的成效、成果和成功提供資源」,在大疫情時代裡,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