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或不戒? - 談飲酒、酒癮及減害控制 - 臨床心理師 曾國紘
抽抽噎噎的哭聲裡,她仍然不敢相信他竟然會這樣對她,不知道是第八次還是第十次,她還是幫他解釋:「沒有喝酒的時候,他不是這樣子的……」;而他,先是揮手嗆聲:「我沒醉,妳、妳……」,然後他瞥見她臉上的一道血痕,「我不是故意的、我不是故意的、我不是故意的」因為很重要,他說了三次,退後了三步,懊悔不已,仰頭再喝一口。
這樣的故事常常是社會新聞的背景,然後,讓人悔恨莫及的事情就接著發生了,如同她說的,有或沒有喝酒,讓他看起來的樣子完全不同,是人與獸的差別,是酒精讓理智脫軌,而被瘋狂佔據。而罪過是不是僅僅因為喝了「酒」?浪漫如詩仙,告訴我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好友共飲是人生一大快事,若是在談飲酒的文字裡,一味地將「酒」貶抑,甚至認定飲酒之人都是十惡不赦之徒,的確太過。
關於飲酒
先從學理談起,少量飲酒確實可以讓人心身放鬆,但,當酒精在體內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酒精」身為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的效果開始展現,「酒後吐真言」可能就是這個機制,這樣的機制可能也會抑制感知外在壓力與控制情緒的認知能力,產生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情感溢樂或情緒失控即由此而來,乖張、暴力的行為也就跟著出現。隨著飲酒量的持續增加,行動能力及判斷力會受到影響,對時間的感受也會產生某種程度的扭曲,且多半是讓人反應慢半拍的情形,這也就是絕對不要酒後駕車的原因。嚴重的急性酒精危害可能會是影響身體及神經機能的酒精中毒,可能是危急生命的意識不清或是抑制呼吸,因而導致死亡。
但是,「飲酒」這行為不可否認地存在著,從古至今,在世界各地大部分的社會裡,聚會時飲酒甚至是一種主流文化,更不用說在各種次文化的範疇,喝酒、或是喝某一種酒,常常是融入族群的重要表徵。提到伏特加會想到酷寒的俄羅斯,提到紅酒會想到浪漫的法國,德國有慕尼黑啤酒節,金門有高梁、馬祖的窖藏是當兵抽到金馬獎笑中帶淚的永恆回憶。是的,飲酒與文化有著不可分的連結,也因此,除了生理作用之外,飲酒的心理層面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值得探討。
電視上,不管是充滿男子氣概的帥氣賭神、人親土親的台灣國語導演或是唱入心坎的本土搖滾天王,在他的眼裡,都只是為明天的氣力錦上添花而已,從15歲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開始,白天喝含酒精的提神飲料、口渴喝啤酒、聚會則是米酒或是高梁,重要的時刻少不了威士忌、XO,當然,鬱卒的時候,一個人喝悶酒是一定要的。
除了與文化的直接連結之外,人們常常透過喝酒來進入特定的社群,有些人自幼就耳濡目染大人的酒酣耳熱,小小的心靈覺得有為者亦若是;上面那個充滿台灣味的例子相信大家也都不陌生,飲酒容易入門又不犯法,於是,從一開始的嘗試到選擇加入,從偶一為之到受到全面性的牽連,有部分的人慢慢的與「酒」再不可分。
關於酒癮
關於酒癮,學理上當然有神經學及生理學的理論,在此先略過不提(只能這樣,因為筆者只有略懂)。有一個簡單的酒精成癮歷程可以提供給讀者參考:
一開始是朋友找,有時會一起喝酒;
然後是找朋友,當然要一起喝酒;
好想喝酒,快快找朋友來喝;
只想喝酒,自己喝就好,晚上喝一喝好睡覺;
早上喝一點也好,隨時來一點也不錯,手邊沒酒怪怪的,沒有喝酒就渾身不對勁。
可以看得出來,酒癮就是一個人成為了酒精的奴隸,持續地想要喝酒,沒有喝酒的時間就是在賺酒錢或是在買酒的路上;心情好,喝,心情不好,更要喝,好似為酒而生,甚至願意為酒而死。
當生活不知不覺變成以酒為中心,當情緒與行為受到飲酒影響的程度越來越深,酒癮已經悄悄地成真。飲酒的大腦會與酒精產生緊密的連結,尤其是當壓力來襲,情緒特別低落(或高昂)時,特別容易想到以喝酒為抒發的管道或出口,一而再的連結之後,建立一個酒癮的心理模式;而通常嚴重酒癮會讓人失去人際關係,有時因為太醉無法社交,有時因為只想飲酒而不想社交,長此以往,孤單的感覺造成需要以酒精來麻痺心傷的惡性循環,也因此,酒癮事實上常常與憂鬱同時存在。
關於戒與不戒-減害的概念
前面提到酒癮不單單是生理問題,還包含心理與人際的問題,甚至會影響到酒癮者的家庭與工作,家暴即是一例。談到戒酒,必須先談到為何會開始喝酒,及飲酒漸漸成為生命主要成分的歷程,最後才是戒酒是否為可能;這樣的戒酒過程會是一段漫長的心理探索,可能需要伴隨著藥物的輔助及抵抗生活中充斥的酒精誘惑,對嘗試戒酒的人而言,會是相當痛苦的身心煎熬。可想而知,要經歷及處理這樣的痛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喝酒,然後重新再來,況且,生活周遭處處充斥著飲酒的線索,挑逗戒酒者脆弱的心靈。
比較可行的方式是減害,透過藥物及心理治療,家人或是戒酒團體成員的支持,酒癮者可以開始學習以相對安全的方式飲酒。首先是從經驗中反思過量飲酒對自己的影響,找到支持減量飲酒或戒酒的反面理由,其次是初步了解自己酒癮的成因或歷程,為的是懂得在未來需要的時候求助,再來是找到減量或戒酒帶來的價值,可能是身體健康、家人朋友的支持或是重拾工作能力,這些都是戒酒的積極理由。
減害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歷程,沒有過往傳統戒酒計畫中視飲酒如寇讎的強烈主張,個案可以依照自己與治療者討論的建議、步調,同步處理生活、情緒、人際、精神疾患與飲酒的問題,在自願及自控的心理狀態下,初步先減除飲酒帶來的最重大的誤失,可能是酒駕、家暴、反社會或暴力行為等。個案可以感受減害歷程帶來的控制感,累積正向的經驗,感受家人或是人際關係的重新建立,進一步讓酒精不再佔據生活中最重要的位置。傳統戒酒計畫較少在心理層面給予酒癮者支持,當再度陷入失落的情緒時,容易又落入酒精的懷抱裡;減害療法的優勢是計畫性的逐步提升個案對飲酒的覺知及控制,隨時提供其所需的各種支持,「戒酒」不再是個一次又一次「痛下決心」的衝動,而是一種一步一步邁向成功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