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如何避免夫妻爭吵

  • 發布單位:衛生局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如何避免夫妻爭吵

 大人常常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兒童是未來一切的希望」,然而翻開報紙,映入眼簾的卻經常是一些大人利用、傷害小孩的事件,讓我們感到憂心、不忍。

 例如,我在《憂鬱,為何不就醫》(時報文化94年11月出版)一書中,曾提到一個實際案例:一名婦女為了得到分居丈夫的關心,四年多來動輒要求孩子裝病住院,導致孩子呈現出輕微智能障礙與焦慮等的症狀。經查證發現,該婦此舉是為了得到分居丈夫的關心,因為每次孩子住院,丈夫便前來探望,這名婦女也間接得到關懷。事實上,這名婦人罹患了精神醫學中的「代理人主導之人為疾患」,是兒童被大人利用而造成身心傷害的典型例子。

 這本書另外一個章節談論兒童「拔毛癖」的案例:一位先生經常對為人師表的太太拳腳相向,小孩受不了這樣的壓力,竟然養成了拔頭髮的怪癖,導致頭皮上僅剩稀疏毛髮。以上兩個案例充分說明,兒童的身心症狀,經常是源自大人的問題;而大人的問題中,又以夫妻失和、離異對兒童造成最嚴重的影響。

 根據內政部公佈的統計數據,93年台灣地區共有約13萬對新人結婚,但同年離婚對數竟高達6萬多對;相較12年前,離婚人數暴增了3.6倍。心理學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其人際功能、情緒發展、挫折忍受度等都較差,這已是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我們要如何維繫婚姻生活美滿呢?以下我用一個簡單的小故事來說明。

 有一對夫妻結婚三年,太太做事有板有眼,謹慎仔細,先生大而化之,不拘小節,他們倆經常因雞毛蒜皮、芝麻綠豆的小事發生爭執。例如:太太擠牙膏時,一定是從管子末端一點一點往上擠,以避免浪費;先生則大剌剌地直接從中間擠,率性而為。每天一早,他們就從擠牙膏開始一天的爭吵,太太怪先生不懂得惜福,先生則反問為什麼不能隨性痛快地擠牙膏?

 太太非常注重居家環境的衛生與清潔,桌椅地板幾乎一塵不染,衣服被褥經常換洗,深怕感染疾病,呈現出潔癖特性;先生則是回到家後襪子亂丟,書桌亂七八糟,冬季甚至隔天才洗一次澡。太太買東西時總是「貨比三家不吃虧」,討價還價一番才出手;先生則是什麼都要買最好的,就算沒錢還是要名牌。

 晚上睡覺時,太太會把門窗鎖上以確保安全。先生則會在半夜時爬起來,再把窗戶、落地窗全都打開。太太大罵:「如果小偷從窗戶爬進來怎麼辦?」先生則回應說:「門窗統統關起來,我會先悶死在房裡,妳難道想當寡婦啊!」

 結了婚的人,對以上場景想必不陌生。看了別人的故事,我們可以反思自己與配偶相處的狀況:多常發生一次爭吵?爭吵的核心議題是什麼?冷戰會持續多久?有沒有什麼方法可減少爭執?以下提供一些避免爭吵的原則:

 避免夫妻爭吵的第一重要原則是,不奢望對方改變什麼。愛一個人就完完整整的接納他,而不是奢望改變他。我的老師楊國樞院士在教授性格心理學時曾說:「一個人的個性是長期穩定存在的,千萬不要以為愛情可以改變對方什麼。如果對方真的改變,算你賺到了,不改才是常態!」因此,保持戀愛時的欣賞態度對待另一半,能避免許多爭執。前述故事中的夫妻,其實可以各用一支牙膏,愛怎麼擠就怎麼擠,不企圖改變對方什麼,那麼他們就不會每天用爭吵開啟一天的生活。

 其次,我們要學會積極接納的雅量。對方的生活習慣,多半是累積二、三十年後的產物,通常不是吵個幾次架就能改變。因此,積極接納對方的一些「癖好」,有助於彼此和平共存。例如:前述故事太太的潔癖問題,先生不應只是消極被動的忍受,更應積極主動珍惜對方這樣的特性,努力共同維持家庭衛生;相反地,太太也可試著將先生的一些習慣當作對方的風格,甚至也嘗試他的作風。

 再來,尊重對方、相敬如賓也是一個重要原則。夫妻雙方若都能把對方當作老闆或顧客來敬重,則生活不會發生爭執。在傳統社會中,妻子常稱呼丈夫為「頭家」、「頭A」,意味先生是一家之主;在現代社會裡,太太與先生可以在不同的角色功能上擔任頭家。例如:在採買事務上,由太太主導;在旅遊安排上,由先生作主。各種事務可依照彼此的興趣與能力,共同決定誰當老闆,那麼爭執發生的機率可降到最低。

 最後,我們必須心平氣和面對問題,不讓情緒破壞彼此良好關係。做夫妻是一輩子的事情,因此在面對問題時,務必心平氣和處理,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做意氣之爭,更不可因生氣、惱怒而攻擊或傷害對方。例如前述故事中,經晤談得知太太的「原生家庭」曾遭竊三次,母親又有焦慮症,故總是對居家安全特別留意、格外敏感;先生則是有恐慌症的家族病史,睡到半夜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會自動驚醒,導致失眠困擾。

 尋求精神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能解決焦慮與恐慌的問題。例如:太太在經過認知行為治療後,焦慮感明顯降低,不再要求門窗緊閉鎖上;先生經過藥物治療的幫助後,睡眠情況大幅改善,門窗是開是關也就不重要了。於是,爭吵再也不是他們倆睡前的例行工作!

 夫妻爭吵,在所難免。依循上述幾項原則,不僅在消極面能降低爭吵的頻率與強度,在積極面更可增進生活品質、創造生活情趣。歌林多前書有言:「凡事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唯有相互包容、彼此信任,才能擁有美好的婚姻,以及幸福美滿的家庭。

作者: 韓德彥臨床心理師

出處: 桃園榮民醫院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