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隱藏在微笑背後的眼淚:淺談微笑型憂鬱症

  •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隱藏在微笑背後的眼淚: 淺談微笑型憂鬱症
桃園市生命線協會 自殺關懷訪視員 林治家
民國94年5月,本土著名藝人倪敏然被發現於宜蘭縣頭城鎮山區上吊身亡,消息傳出後震驚台灣演藝圈,大家紛紛不解,為何在螢光幕前總是幽默風趣,帶給大家歡笑的一個人,最後卻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倪敏然的妹妹倪蓓蓓事後回憶起他的哥哥,透漏倪敏然當年飽受憂鬱症折磨,但在他人面前,他總是那麼堅強,看不出任何異狀,而家人對憂鬱症也都認識不深,未能及時拉哥哥一把讓她愧疚至今。其實這樣的例子並不是特別個案,在我們身活周遭或許也有許多人深受憂鬱症所苦,但在外人面前,他們總表現的快樂和開心,直到有一天,當這些人最終選擇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痛苦時,家人和朋友往往會非常震驚、難以置信。

依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5版)中的內容,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包括以下幾個症狀:持續性的憂鬱情緒、食慾、睡眠的改變、喪失興趣或愉悅感、思考和注意力降低、無價值感望與罪惡感、幾乎每天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心智活動變得激躁或遲緩、反覆想到死亡,當人們出現上列5種以上的症狀(其中症狀需包含「憂鬱情緒」或「喪失興趣或愉悅感」超過2周,並且因為這些症狀影響原本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工作、社交或生活,即有可能被診斷為憂鬱症。而一般人們印象中的憂鬱症,與DSM-5所描述的這種悲傷、愁容滿面、甚至生活無法自理的人大致相符,然而有這麼一類人看起來彷彿與悲傷絕緣,他們友善、幽默風趣、善於社交,常常是團體中的中心人物,幾乎所有認識他們的人都說他是一個樂觀、開朗、積極的人,卻沒有人知道,在微笑的背後,隱藏著的是深沉的絕望與痛苦 – 這就是「微笑型憂鬱症」。

透過以上的敘述,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微笑型憂鬱症屬於一種非典型的憂鬱症表現,與典型憂鬱症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當事人的刻意隱瞞自己狀況。探討當事人不願讓他人知道自己狀況的原因,大致分成幾樣:

社會文化的影響
社會角色的需要
人們為了讓自己的表情、身體語言符合一般的社會規範,而做出讓自己符合該情境的情緒反應。簡單來說,人們通常為了能正常地維持自己的工作、生活,在面對事件時並不直接反應自己的真實情緒,而是選擇表現該情境「應該有的情緒」。最常見了例子是,服務業人員面對奧客時,即使心裡狂飆髒話,表面上仍面帶微笑的處理客人的問題。這類人因為長期職業養成的習慣,因應當下狀況表現社會常識下正常的情緒已成為一種自動化的習慣,這樣的特性往往讓他人很難發現當事人內心的苦痛;另外從事助人工作者相關工作的人,通常社會大眾對其有一種「人格健全」的印象,為了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以及維持自己的工作形象,他們往往需要表現出樂觀健全的人格,引藏自己的內心苦痛。
個人特質
其實在精神醫學上,並沒有「微笑型憂鬱症」這個病名,它是一種憂鬱症患者對自己疾病的反應模式,由於上述各種不同的原因,當事人選擇隱瞞或逃避自己的憂鬱症狀,並努力表現出良好的生活與工作能力。事實上,由於憂鬱症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與隱密性,因此如果沒有嚴重影響到當事人的生活,而當事人又有意隱瞞,別人往往很難覺察出來。然而只要仔細觀察,我們還是能找到當事人正受著情緒困擾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