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啥麼是優質情緒

  • 發布單位:衛生局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啥麼是優質情緒

以前有個故事,內容是這麼說的:

  大明是一個有志氣、好修行的年輕人,為了求得人生的真諦,便四處遍訪名師。有一天大明來到了一座仙氣裊裊的大山,經松下問童子,得知前方有大師,便急忙趕去參謁,經過一番心靈對談,大明心中雀躍不已。末了,大明問大師:「一月動情(即心中起了情緒波瀾)幾次?」大師答:「三次!」。聽畢,大明心中無限感佩、甚為稱讚,此時大師卻面有難色地回應:「一月雖動情三次,但每次仍達十日,尚須修練!」
  從故事裡大明對大師一個月動情三次的感佩中,清楚地看見大明對生活出現情緒波瀾的期待,大明認為不論外在環境有什麼的變化,心中都不會因此而出現情緒的波瀾,最好能不動情。這時候大明認為「不動情」就等同「優質的情緒」或「高EQ」。其實我對這種優質情緒的信念並不陌生,甚至年輕的時候也常常以此為師,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把自己塑造成一副不動聲色、情緒內斂的樣子。不過,這時候真想問問大家,你(妳)的優質情緒或高EQ的信念是什麼?你心目中優質情緒的人到底是什麼模樣呢?是跟大明一樣的「不動情」,還是你(妳)另有見解呢?
  搞清楚心中優質情緒的信念是挺重要的一件事!認定的優質情緒信念不僅引導我們學習情緒管理的努力方向,也會成為評價自己表現的重要參考,換句話說,如果你(妳)的優質情緒的信念同大明一樣,那麼你(妳)會儘量要求自己變成一個不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的人,盡可能在各種狀況下收斂情緒、不輕易地表露情緒,一旦見到自己情緒起伏較大,免不了要責備自己,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你(妳)贊同這樣的信念嗎?這樣的信念到底符不符合現實呢? 我對「不動情」的信念是有一些質疑的,認為「不動情」的信念是要需要有所調整。
  每一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只要情緒不要「過度控制」或「失去控制」的話,情緒就能幫助我們適應得好,譬如大卡車正迎面而來,你(妳)覺得「動情」(出現焦慮害怕的情緒)還是「不動情」對你(妳)比較有好呢?如果你(妳)真的不動情(不害怕、焦慮),那我很擔心你(妳)的安危,不曉得明天能否見到你;要是有人欺負你(妳),不適度地表現出生氣的情緒,無異是在鼓勵對方繼續欺負你(妳)。如果考試得了一百分,也要不動情,不能感到快樂,那麼誰還會願意努力課業呢?所以,「不動情」顯然與情緒本身的功能不符,不是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期待!
  如果有機會站在嬰兒房,靜靜地觀察這些剛到世間報到的小生命,你(妳)會發現每個嬰兒的行為或反應都不太一樣,有些小朋友安靜的像個小紳士,可是有些卻活蹦亂跳像個運動家,手舞足蹈不歇息;另外有些小嬰兒會被你(妳)的舉動所吸引,可是有些卻對你(妳)的動作視若無睹…其實每個人生下來便有一些行為傾向上的差異,這些與生俱來的個別差異,心理學稱為「氣質」。就像有些人生下來神經就比較粗,環境刺激的影響比較小,可是有些人就恰好相反,神經纖細如髮,稍有風吹草動便有反應,而且久久不能自己!然而這種與生俱來的差異不是後天可以全然逆轉的,對於生性敏感的人,要求他們跟不敏感的人一樣「不動情」,豈不是悖離人性、強人所難嗎?鼓勵生性敏感的人抱持「不動情」的信念,無異是忽略個別差異,要求對方做出超過能力的事!
  此外,情緒的出現與生活的際遇也是息息相關,發生在生活上的事隨時都會牽動我們的情緒。然而,每個人的處境與人生遭遇不盡相同,有些人一生平順、無無憂無慮,達到「不動情」也許不是件困難的事,但是有些人卻命運多舛、處境窘迫,要「不動情」顯然大有困難。一輩子遇到不順遂的事越多,當然牽動的負面的情緒也越多,這時候還期待繼續堅持「不動情」,可不是不近人情,缺乏同理心嗎?我就曾經遇到一位神情哀戚的母親,陪唯一的兒子來就醫,他的孩子當兵時發病,經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在跟母親談話的過程,我才逐漸了解她的人生際遇。因為身為貧困家庭的長女,她犧牲了自己的青春與受教育的機會,幫忙雙親把年幼的弟妹拉拔長大,他把希望寄望在自己未來的家,所以她刻意選了一個老實人嫁了,想過自己的日子。怎曉得婚後原先忠厚老實的先生學會了喝酒與賭博,最後變本加厲甚至對妻兒動粗,她忍氣吞聲、含辛茹苦地把唯一的兒子撫養成人,本想寄望長大成人的兒子,如今兒子卻罹患精神病,原先的希望大概又要落空,唉!真是一生坎坷啊!遇到這樣的處境當然會有許多負面的情緒,我們怎麼好請這位遭受命運作弄的老人家要「不動情」呢?更何況人生的許多際遇不是我們所能逆料與掌握的!期待自己「不動情」顯然難以達成!
  其實大多數的我們都是平凡的芸芸眾生,絕難達到那種「不動情」的修持,期待大家都朝著同樣的「樣版」努力,恐怕很多的人都會難以達到,如果還一昧堅持,沒有任何的彈性,想來許多人的情緒會因這種挫敗而更加抑鬱,到那時這種「不動情」的期待還稱得上是一件好事呢?如果信奉不切實際的優質情緒信念,學習情緒管理的過程,便可能是一趟「自我挫敗」之旅。所以,如果不把自己內心優質情緒的定義搞清楚,只是一昧地拼命學習情緒管理的技巧,好比是走錯路、入錯行一般,白走了冤枉路,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啊!
  前面敘述的種種,顯然告訴我們,「不動情」的信念並不適當,那麼好的優質情緒信念又該怎麼定義呢?我把優質情緒定義成「正向(愉悅)的情緒可以維持得久﹔負向(不愉悅)的情緒轉變得快」。這樣的定義表示,一旦出現情緒,你能讓愉悅的情緒維持久一點,不讓愉悅的情緒過快消失,而不愉悅的情緒轉變快一點,別讓不愉悅的情緒困擾自己太久,那你就是一個具備優質情緒的人。這樣的定義也告訴我們,你(妳)用不著因為遇到事情心情不好,或因為比別人更容易出現負向情緒而責備自己,氣自己表現不好或努力不夠,只要出現的負面情緒可以快一點轉變,那就是優質情緒的表現。
  相同地,對於正向情緒,通常我們共同面臨的問題是正向的情緒持續過短,而不是「過度」。我們的文化向來是比較抑制正向的情緒的,從一些常見的成語就可以略窺一二,譬如「樂極生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勝不驕」,這些觀念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使得我們正向的情緒容易短命或夭折,可是認真努力做事卻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快樂的感受,這不是挺奇怪的嗎?好像讓自己正向的情緒持續得久一點,是不應該的,對別人有虧欠似的。長期抑制正向情緒的結果不僅是快樂的感受變少了,最後還會連怎麼快樂都有困難。
  「正向(愉悅)的情緒可以維持的久;負向(不愉悅)的情緒轉變的快」不僅符合個別差異,也是一種自己與自己比賽的定義,你(妳)要比較的對象是自己不是別人,如果你(妳)發現,近日的負向情緒轉變的速度比之前來的快,正向的情緒持續的時間比先前來得久,這肯定就是優質情緒的表現,不必盯著自己的情緒,提防自己自己出現情緒變化。豐富的情緒變化也許是上帝給人類的一種賞賜,讓我們能有一個多采多姿的彩色人生。在這樣的優質情緒的定義下,我們便可以更接納自己、更切合現實地學習情緒管理的知識與技巧,而且在學習的過程更容易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並且獎勵自己。總而言之,就是希望「快樂地學習,且因學習而快樂」。
作者 吳國慶心理師
出處 桃園縣臨床心理師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