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人在家庭

  • 發布單位:衛生局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人在家庭

人生命中的許多第一次,都獻給了家庭。在個人未來的歲月裡,我們深信「家」的功能和角色必然持續影響著每一個人。「家」,開啟了個人生命史的扉頁,也時時刻刻影響生命的軌跡。

對於「家」的期待

在一個「原生家庭探索」的成長團體裡,筆者帶領著成員們分享每一個人心目中對「家」功能和角色的期待。令人驚訝的,每一個人心目中理想的「家」竟是有如此不同的風貌!以下是成員們的分享:

幸福快樂的泉源 心靈的避風港 身心的休息站 人格塑造的場所 最舒適的旅館

可以表達自我的地方 容許人「狼狽」的地方 進去就能被接納的地方 不會孤獨的世界

向前衝的原動力 受委屈時最想去的地方 遊子們永遠的歸鄉 孩子羽翼漸豐而展翅高飛的窩巢

青少年最想離開、又最想回去的地方 在於人間的天堂 永遠的最愛 寒風中的火爐

料峭春寒中的一股暖流 ………

然而,雖然大家對家庭有著許多美好的期待,但再更深入的與各組分享後,卻有一種遺憾的氣氛流動在團體之中。似乎對大部分的成員而言,能在現實生活中落實對家庭的期待,是多麼遙不可及的!爲什麼家庭對我們如此重要,關係如此的親密,但是「家」卻會傷人呢?會令人失望呢?面對「家」帶來如此矛盾與複雜的感受,驅使著我們從不同的面向來窺探「家」。

明示 (explicit) 與 隱喻 (implicit) 的家庭規則

在家庭系統中,存在著明示及隱喻的家庭規則,而家庭規則決定了家庭成員的行為心態,並且變成家庭生活的管理原則。而且,大部分有影響力的家庭規則,都是沒有寫下來或明確講出來的隱喻規則。小孩在語言尚未發展成熟的時候,就已經有能力觀察到或體會到,家庭關係中一再上演的「重複」行為模式。最近報上連日報導的一篇駭人聽聞的家庭悲劇,辛苦將孫子一手撫養掌大的阿嬷,竟然因為不給孫子紅包,而遭孫子同其友人下手殺害。兇手的父親說:「自從離婚後,因為工作的關係,就將獨子交給自己的媽媽照顧,媽媽從小十分疼愛這個孫子,這個不肖子怎麼下得了手呢?」,兇手卻對警方說:「從小就看到爸爸對阿嬤很兇,他自己要不到錢,也會打阿嬤啊!我只不過是學他的啊!不行嗎?」所以,從這個案例來看,小孩子被教導的規則和真實經驗的親子關係,似乎彼此衝突。然而,父親平日口頭教導的「明示的家庭規則」,似乎遠比不上本身行為所建立的「隱喻的家庭規則」,這不正是所謂「身教重於言教」的意思啊!有時候,儘管我們不斷地教導孩子該如何做人處事,可是自己的行為卻教導孩子另一個不同(甚至於矛盾)的家庭規則,讓孩子無所適從,一旦孩子違反「明示的家庭規則」,反倒會大加撻伐,指責孩子不受教。

另一種具有影響力的「隱喻家庭規則」是父母在爭吵的時候,不自覺地各自拉攏孩子和自己站在同一個陣線上。很多家長都教導孩子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要盡起自己的本分。可是一旦父母的角色和功能因夫妻關係出了問題,便會把孩子捲入了夫妻的戰爭漩渦,子女不知不覺被要求扮演「保護父母的角色」,而父母無形中卻轉成孩子,扮演著需要被保護的角色。於是正常家庭的功能因此起了變化,對孩子而言,原本「家」是一個溫暖、安全、親密和歸屬的地方,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冷漠、無助、疏離和不安全的地方了。

作者: 吳月霞臨床心理師
出處: 桃園縣臨床心理師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