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正常嗎?會好嗎?需要求助嗎?

  • 發布單位:衛生局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正常嗎?會好嗎?需要求助嗎?

常常在診間會有家長問「我的小孩會好嗎?」案主自己問「我會好嗎?」,或者是「我這樣正常嗎?」、「我的小孩正常嗎?」

還記得在學習有關於心理疾病的第一堂課,就是討論什麼是正常、不正常,那學科在英文的用字裡面用的是abnormal,在中文的翻譯是「變態」,容易讓人誤解,會引起很多遐想。然而,在心理學中,他是一個很重要的章節,開宗明義地讓學生們知道,到底正常、異常之間,有什麼判斷的依據和考量。
然而,什麼叫做「好」,什麼樣叫做「正常」?前來求助的人們想要的「好」是到怎麼樣的程度?「正常」指的又是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每個人的定義都不盡相同;每個人所感覺到的「好」,是不一樣的。心理方面的狀態,與生理方面的疾病不同,有時候生理上的病痛,只要覺得不會再有「痛」,或是功能上的恢復,就很容易知道好了或沒有好;但心理層面的困擾,卻很難定義到底是否恢復,因為有時候可以具體,有時候可以是曖昧模糊的,我們很難透過絕對的科學技巧來測量。
「好」和「正常」的判斷是透過一部分的主觀認定,這些判定來自於身邊的他人,同時也可以來自案主、當事人本身。想想看,是不是有身邊的朋友因為自己的一些狀況而感到痛苦?是不是小孩本身的行為,令自己十分困擾?是不是自己生活中感到很不舒服,需要有人幫忙自己過得心靈平靜?是不是覺得生活中容易感到不滿意,覺得人生無奈、無助?這些感受都可以做為求助的理由。
另外則是,行為上面喪失了某些重要的能力,而這些情況可能是原本可以做的,但現在沒有辦法,或者一般人可以做的,但是卻因為某些因素無法達成的。例如說,拒絕上學的小孩、過度擔心而不敢搭飛機、因為心情受到影響而無法好好繼續工作等等,這些情況都可能是需要求助的警訊。
還有一部分則是來自於統計上的判定,例如說,通常一般人的短期記憶力可以記得七個數字或單元,但某些人擁有超強的記憶力,或者某些人卻是連三個數字都無法記得清楚;在蹺蹺板的兩個極端,不管是太多或是太少,只要超乎一般人平均的狀況下,其實都可以算是異常的一種。很明顯的例子是,智能不足的孩子需要特殊教育,需要安排配合其能力及需要加強的課程,而特別資優的學生同樣也需要配合智能發展及生活所需的社會適應能力,提供他們適切的學習內容,不管在特別好或比較差的兩邊,可能都有需要協助的地方。覺得和多數人的反應或是行為表現好像很不同,也許就可以尋求協助,與專業人員討論看看。
想像一下,您滿意現在的生活嗎?覺得受夠了心情老是悶悶的嗎?或者,過於害怕某些事物而影響自己的生活、工作及人際互動,小孩子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教導,記性好像變得越來越差,總是睡不太著、做好多夢等等。有的時候,回顧自己的人生,會發現好像老是陷入某些循環當中,例如說,好像總是一個工作又換一個工作,好像總是一個情人又換一個情人,常常被好朋友背叛,常常和重要的人處不好(例如父母親、主管、長官等),或者是常常面臨某些生命的關卡,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希望可以生活變得更有目標、希望可以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希望能夠知道怎麼樣讓親子關係、伴侶關係更好一點,這些問題都可以帶著來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
那麼,尋求醫療、教育、社政體系的協助,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協助呢?這些專業人員又將提供什麼樣的服務給社會大眾?
這些問題的答案仍然需要回到求助者本身身上,需要專業人員提供什麼樣的協助呢?這樣的問題對部分的民眾來說確實很難回答,但只要在專業人員的帶領之下,仔細地思考,這樣的問題並不難回答。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治療目標」的討論。每個人遇到的困難不同,需要訂定的目標也不一樣,要達成目標的方式也有許多種,如同每個人的困擾不一樣,都需要量身打造屬於自己的協助計畫,或許有些方式對某些人來說可行,但也有可能對某些人來說卻造成了反效果。因此,都需要個別化的討論,共同尋找問題的解答。
「我/他這樣正常嗎?」這個問題都很難直接地回答「是」或「否」,而「我/他將來會好嗎?」這個問題更是需要透過許多的探討和處理,就帶著疑問前來尋求協助吧!透過專業協助下,和您一起整理自己的生命歷程,重新再找到新的方向,讓生活更滿意,過得更有活力、快樂。來吧!來一起思考吧!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臨床心理師 洪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