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的孩子需要看心身科嗎?

  • 發布單位:衛生局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我的孩子需要看心身科嗎?

近年來,在臨床工作與生活周遭出現越來越多發展遲緩、人際互動問題、情緒控制困難、過動衝動或注意力不足的孩童。這些問題其實司空見慣,且幾乎會出現在所有的孩童身上,困擾每一位做父母的人。但通常會到心身科門診(或精神科診所)來就醫的孩子,大多數都是這些問題『很頻繁』、『持續很長時間』,以至於『影響到生活的適應』。

  最典型影響適應能力的例子,包括:影響學業成績(如:明明孩子很聰明卻還是考不好,甚至在班上吊車尾)、影響日常生活規範(如:怎麼教或怎麼罵總是忘記帶作業到學校)、人際溝通問題(如:不是壞學生,卻被班上的同學排擠或責罵)、情緒問題(如:容易暴怒而罵人或動手打人)等。一般孩子大都能在犯錯後改進,但部分孩子似乎很難有改善或進步,甚至隨年紀增長越加嚴重,許多來診家長都表示『老師經常寫聯絡簿(或打電話)告知又發生問題,真是感到身心俱疲』;其實這些孩子也經常處在沮喪與挫折當中,困惑自己為何經常犯錯,達不到大人的要求。
  孩子是否需要看心身科呢?在此提供幾項思考的面向給家長與照顧者
1.孩子的發展比較慢?
  「和其他小孩比起來,他的表達能力很差,和人說話的時候都不看著別人的眼睛,在應該坐好時總是跑來跑去,教了很久還是一樣,其他小孩都已經很會講話也很懂事了
  一般孩子都會在對應的發展年齡,學得符合年紀的認知發展及遵守情境規範能力。因此,若發現孩子似乎有比其他人發展較慢、學習能力較弱的情況,早期進行認知及動作的整體評估,可使家長較明確知道孩子是『調皮』、『講不聽』或其實有發展上的狀況,而得以一步介入與協助。
2.孩子的這些問題行為持續多久了?
  由於孩子在發展階段,除了長牙、長高等明顯的身體發育以外,同時也一邊在觀察環境與學習,部分孩子發展的歷程較慢,但之後會逐漸迎頭趕上其他人;然而若孩子的問題已經從幼年期就出現且持續多年,又完全沒有改善的跡象(甚至更加嚴重),此時家長就要多加留意,並可與學校師長進一步討論。
  此外,需注意的是,孩子在特定年齡階段時會有階段性的議題(:幼兒園孩童可能撫摸自己的私密處,或針對特殊情境、特殊對象有特別的擔憂或害怕),但問題持續時間不長,且轉移注意力或安撫後就能改善的話,可能只是孩子正常發展的歷程,不見得需要到醫院就醫。
3.孩子在群體中的適應狀況好嗎?
  「他就是無法好好坐在椅子上吃飯,怎麼教也教不聽,甚至對父母都會沒禮貌地回嘴,只是我們都還是讓他;幼稚園後,老師都說他在班上有很多問題,不聽老師的指令、不能和同學好好相處、甚至沒有人想和他一起玩...
  許多孩子在家裡的行為表現,就已經明顯讓父母頭痛,但因為家人較有耐心、能體諒及接納,又或者,孩子的問題在家庭情境中沒有機會顯現所以在家裡相安無事。因此,許多孩子在上學以後,陸續出現無法適應校園生活的情況。校園生活是一個縮小版的社會情境,孩子的適應問題比較容易被發現,因為有更多的日常生活規範、禮儀需要遵守,當孩子無法做到和大家一樣時,師長很容易能看出適應不良、需要大人協助的孩子。
4.發現孩子的問題後,嘗試了各種解決方法但仍無效?
  「老師每天都說他不寫罰寫、在走廊上撞到人、不聽老師的話…我回家後都和他耗很久,不管用處罰或獎勵都一樣沒有用…」
  有些孩子的問題行為,其實並非故意搗蛋。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做到符合社會規範的要求和學校情境的期待。然而,當學校老師與家長已經竭盡心力、用盡所有辦法,仍然無法協助孩子時,專業的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社工師與心身科醫師能以不同的觀點看到孩子的問題,並結合生理、心理與社會問題及可用資源,著手用適當的方式幫助孩子。

  部分家長對於帶孩子到心身科就醫(或有心身科的相關診斷)感到擔憂和排斥,但其實如同任何身體疾病一樣,越早期發現及早介入,進步的空間就越大。而且越早發現孩子與其他人不同,越能提供足夠資源、信任感與安全感的環境,使孩子在更適當的協助下學習與成長。

高雄榮民總醫院台南分院 廖羚雅 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