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鼓勵的力量

  •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鼓勵的力量
卜文輝諮商心理師
當我們為人父母時,會試著將過去接受讚美的經驗,帶入親子關係中,藉由表達「你好棒、你真厲害、你好乖、你真是個好孩子。」等語句,期盼孩子能感受到正向情緒,變得聽話和順從。但孩子生活經驗與身心發展隨著時間改變,當行為超出我們預期和控制時,焦慮和心急的情緒使我們漸漸減少口語上的讚美,取而代之的是「你真壞、你怎麼會這樣、你怎麼講不聽、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我說過了多少次…我對你很失望…」諸如此類的表達。

慢慢的你會覺察到孩子開始行為缺乏動機、情緒不穩定、自信心低落,跟你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於自身教養方式產生懷疑「我是否是一位好的父母?」當決定尋求專業人員協助時,他們通常會說:「要多鼓勵孩子。」你可能心中會產生困惑,因為你也會鼓勵孩子,告訴他很棒、很乖、很厲害,但孩子行為改善有限。


這樣的困惑來自於讚美與鼓勵有本質上的差異,前者著重在當孩子完成父母所訂定的目標時,針對最終成果或表現給予正向讚美,但讚美容易讓小孩養成對獎勵的依賴或為了獲得討好而努力;後者則聚焦在執行目標的過程,於過程中透過給予小孩支持與回饋,循序漸進達成目標,期許小孩藉此發展出對自我的正向評價,同時於過程中促進親子間關係。
阿德勒心理學家指出鼓勵有五種語法:
1.肯定特質與能力。如:你知道媽媽身體不舒服,替媽媽外出買東西,真的很體貼…
2.指出貢獻與感謝。如:晚餐後你主動幫忙洗碗,幫媽媽了大忙,真的十分感謝你...
3.看重努力與進步。如:這次考試前你很認真準備且努力地練習…
4.表示信心。如:就像平常練習一樣,我相信這次比賽你會得好成績的
5.傳達接納與認可。如:你今天情緒特別激動一定有什麼話想告訴我吧。

依據過往與兒童進行諮商的實務經驗,「鼓勵」的技巧常能幫助孩子改變內在動力。曾經有個孩子在班上情緒激動無差別攻擊同學,被導師帶來諮商室。他在諮商室裡仍悻悻然地想要破壞諮商室中的東西,經過一段時間的情緒安撫與探索,原來是因為成績不佳,考輸了自己討厭的同學而感到挫折。我告訴他:「我知道你因為這次沒考好很挫折,真的很想發洩情緒,但我相信你這麼認真和在乎成績,這次成績也有進步,相信你下次會更好。」頓時,他整個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癱坐在沙發上,他說:「我只是很難過考試輸他,對不起剛剛這麼激動,我下次會再努力看看。」當孩子面對挫折情緒時,會暫時失去內在力量;然父母的鼓勵能夠激勵孩子內在動力,使其重拾再次嘗試的勇氣。

「鼓勵」除能建立孩子的能力與特質外,同時也能促進親子關係,尤其當父母向孩子表達感謝與貢獻時,更能使彼此關係更上一層樓。鼓勵的使用可以聚焦關係層次上,例如:在孩子主動協助大人處理家務後,父母回應:「謝謝你幫了我大忙!這件事情非常感謝你的協助,讓事情可以順利完成。」此時孩子除能看見自身能力,亦能透過父母回饋覺察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的貢獻,進而提升親子關係。當孩子鬧脾氣時,父母可以這樣回應:「因為你勇敢真誠地表達,讓我們可以好好溝通這件事,謝謝你。」孩子收到的訊息是原來父母這麼在意我的感受、願意「看見」我。諸如此類的回應能有效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貢獻,認可自我價值,會比「你好棒、真厲害」等讚美更能幫助孩子深入內心,建構內在自我價值與促進親子關係。

最後,鼓勵各位父母回憶自己在童年中被鼓勵的經驗,如:「在幼年情緒低潮時,父母或師長是如何鼓勵你?如何讓你內心再次充滿勇氣,願意再去面對外在的挑戰。」當我們深入體會當時內心的轉變,就更能去理解孩子內在的需求。期盼父母能將鼓勵的五種語法實踐在生活中,在孩子努力的過程多使用鼓勵技巧,相信你的孩子會更充滿自信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