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小朋友愛生氣,大人可以怎麼做?

  •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小朋友愛生氣,大人可以怎麼做?
洪怡婷 心園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小文,媽媽在講你到底有沒有在聽?」
「要跟你說幾遍,你才懂?」
「用哭的沒有用,用講的!」
「你看吧!我剛剛有提醒你了喔!你自己不小心的。」
  當個父母親好累、好難,明明工作、家務忙得要死,但孩子不聽話,就是不聽話,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偏偏孩子又在這時候發脾氣,最後,搞得自己好沮喪、好挫折,甚至也很生氣。

  為什麼孩子情緒一來,總是那麼強烈呢?是的,人類的大腦發育是直到成人期才會逐漸趨緩,嬰幼兒及幼兒階段的大腦,以發展和生存本能有關的區域和功能為主,包含:肚子餓了、想睡覺了等等這些狀態都是會引發負面的情緒。再加上幼年階段的大腦認知思考能力不足,需要得到立即性的滿足。同時,在表達能力不佳的情況下,孩子通常以哭、喊叫、尖叫的方式做為表達,所以展現出來的樣貌,就是我們所見的一片混亂。而控制情緒和脾氣有關的前額葉皮質區,卻是在學齡階段逐漸發育,要一個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學習控制脾氣,是需要培養的過程。

我們該怎麼做呢?有以下三招分享給您:
傾聽孩子的情緒反應
一起思考解決方式
描述性的肯定與讚美
  1. 傾聽孩子的情緒反應:當孩子在哭鬧的時候,他們是很敏感的。我們表達的話語即使是出自於善意,在負面情緒加持之下,解讀的結果恐怕是責備、批評。錯誤的解讀結果,往往造成孩子下一波的情緒累積,於是變得越來越難以收拾。因此,在孩子剛開始要發脾氣的時候,請記得一件事情,就是傾聽孩子的情緒反應,猜猜孩子當下內心可能有什麼感受,再將這樣的感受,回饋給孩子聽。例如:孩子賴床不想上學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說:「上學的時間到了,但是你還不想起床,感覺還很累的樣子,想待在家裡再多休息一下。」
  2. 一起思考解決方式:有的時候,孩子也許早就有自己的想法,他不要這個、想要那個,但可能在語言表達上,無法在清楚的陳述。或許需要大人幫忙起個頭,問問孩子:「你有什麼打算呢?」、「怎麼樣解決比較好?」、「你有想到什麼樣的解決方式嗎?」和孩子一起思考可能的解決方式,這也是一個訓練孩子處理情緒的過程,總比孩子得要聽大人的指令,才能夠將情緒冷靜下來還要好,而且這樣的學習歷程,更可以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孩子也會對於自己想到的解決方法印象深刻,下一次,不用大人提醒,他自己可以知道該怎麼做。
  3. 描述性的肯定與讚美:要培養一個正向情緒的孩子,需要讓孩子有足夠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這部分的累積,往往要依賴父母親提供正向的語言和行動,才能在互動的過程中,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把原本我們習慣說的:「你好棒」、「你好厲害」這樣子模糊不清的讚美,調整成比較具體而且具備描述性的讚美。我們可以這樣說:「你今天幫忙將自己吃完的碗放到水槽裡,媽媽覺得你的幫忙很棒喔!」,「哇!你今天自己一個人寫完一頁作業,爸爸覺得你長大了,更獨立了喔!」這樣陳述清楚的讚美,可以讓孩子明白,究竟他自己將什麼事情做得好、做得對。
  很多時候,孩子脾氣一來,往往沒那麼簡單。沒錯!孩子的情緒說來就來,但也別忘了,情緒也是說走就走的!孩子不會維持在暴怒的情況下,總是會有情緒比較緩和的時候。我們大人能做的,是協助孩子將負面情緒的情緒趕快離開,但如果無法儘速地結束負面情緒,那麼就只能冷靜地等待孩子,給予孩子擁抱和陪伴他度過,畢竟,人生總不可能什麼事情都事事如意,在情緒穩定的大人陪伴之下,通常孩子也能夠盡快地讓情緒緩和下來。其實相信我們都希望教導孩子最好、最正確的方式,但這種無形的壓力之下,也許我們將孩子逼急了,所以,靜靜緩慢的陪伴,或許是現代快速翻轉的社會中,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