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管好自己●創造自由

  •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管好自己●創造自由
新楊梅診所督導臨床心理師車先蕙/台北大學進修部社工系兼任講師

  任何人都不喜歡被管,被管的時候都會覺得煩悶、生氣,因為每個人都想要獲取自由、自在,期待保有全然的自我,被管的時候,就像是別人侵犯了自己的界限,所以會下意識地捍衛、反擊,不惜與最愛的人衝突、不怕失去工作等…

  但話說回來,個體的自由怎麼來?個體的界限又該如何定義?

  家庭有家庭的規則、社會有社會的規範、國家有法律的約束,到頭來,人不都是活在某種框架之下,怎能保有完全的自由?如何保障全然的自我?

  以上這兩個論點看似互相衝突,實則互有關連。關鍵的鏈接點在於:自制自律。也就是說,不想被剝奪自由、不願意被侵犯自我,個體只要執行「自制自律」的原則,必然能夠達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目標。

  舉個實際案例來跟各位讀者分享。
  筆者是位臨床心理師,有個母親帶著國三的兒子來求助。據媽媽陳述,會來諮商的原因是:兒子沒辦法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放學回家不會複習功課、只會打電動、看電視;不幫忙做家事就算了,連便當盒都要媽媽洗;洗澡睡覺還要媽媽提醒。媽媽經常為了這些事情與兒子吵架,整個家庭氣氛不好,壓力很大。據兒子陳述:自己在學校上課一整天很累,回家就是想要放鬆,看電視、打電動就是一種紓解壓力的方式;便當盒也不是不洗,難道不能跟晚餐過後的餐盤一起洗嗎?洗澡、睡覺的時間為什麼一定要在媽媽規定的那個時候做呢?至於複習功課,像我這種對讀書沒興趣的人,有去上學就很了不起了!

  母子倆一來一往,媽媽生氣、兒子也生氣,在心理師眼前吵架,互不相讓。在聽完”兩造”的說法之後,心理師我提到一個概念:自制自律。說明後,與母子一起討論如何促進孩子自制自律的動機。媽媽當場生氣地說:好!那我都不管了!你自己管好你自己!當然,如果有甚麼需求,我們也不一定會供應給你了!母子協商破局,但還是續約下次諮商。

   兩週後,母子依約前來諮商,這次媽媽不進來了,我詢問是否有我需要知道的事情?是否有狀況?媽媽說:一切都好,沒甚麼問題。於是,心理師我帶著忐忑的心情,與兒子單獨諮商。兒子開口分享近況:兩週來,母子都沒有吵架了,而自己也在睡覺前做完該做的事情:洗便當盒、看電視打電動、洗澡…。甚至有時候自己會覺得應該要複習一下功課,看看書,所以就念了幾天書。【心理師OS.我有聽錯嗎?念了幾天書?】

  兒子說:因為爸媽都不管我了,我覺得自己要管好自己,所以我就把自己該做的事情想一想,然後一件一件去完成。有時候覺得管自己也不錯,不是想怎樣就這樣,也不會完全無拘無束,但是自己管自己真的很自由,感覺很好!我與兒子討論,這樣的改變對他而言的意義是什麼?他想也沒想就回答:自制!我再問他,自制帶給你什麼感受?他也很快地回答:自由!

  這是一位九年級國中生,15歲的孩子說的話!在短短的兩週之內,在母親放手管控之後,他體驗到自制自律所帶來的好處:自由!而媽媽呢?諮商最後我花了5分鐘跟媽媽聊一下,媽媽笑瞇瞇地說:不用管他,我們做父母的也很輕鬆啊!我用崇拜的眼神大力地讚賞了這樣有智慧母親:妳的彈性與改變,才是最寶貴的!讓孩子和妳都重新獲得自由,讓家庭溫暖和樂!

  有時候人很容易盲目地落入「體制與規則」的陷阱,認為唯有透過「規矩」才能讓人行為表現好。而有些人也盲目地為了捍衛自我與自由,盲目地落入「抵抗」的陷阱,認為唯有奮力抵抗才能重獲自由。於是陷入權力的漩渦之中,不斷鬥爭、盲目地過活!反觀,被框架住的母子,痛苦不堪;卸下枷鎖的母子,自由無比!被綁住的兩人,彼此鬆綁,跳開既定的框架。跳脫框架,就不會掉進權力鬥爭的泥沼,不需要衝突、捍衛!

   親愛的讀者,這就是自制自律帶來的「真自由」啊!管好自己則能創造自由!若能實踐管理好自己,再也不擔心自由被剝奪、自我被侵犯,回歸到人類生而有之的權力: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