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淺談「正念」對健康的影響

  •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淺談「正念」對健康的影響

楊麗芬諮商心理師

筆者在近20多年的治療實務中發現,人類所有的問題,都來自「人」,而所有問題的解答、療癒的源頭是「愛」。全球致命死亡疾病,癌症、憂鬱自殺,都和情緒壓力有關。現代人睡得比貓少,起得比雞早,做得比牛多,「忙、茫、盲」是常態,「癌細胞」,就是自己不夠愛自己,連細胞都氣自己。「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MBSR)創辦人卡巴金(Jon Kabat-Zinn)談到:正念是很深層的智慧,很適合現代社會,對未來社會也很重要。現代生活非常混亂。拜網路與手機等科技之賜,我們活在一天二十四小時、一星期七天,全天候與他人連結的世界。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或許會忘了連結自己。人生苦短,在你醒悟前,人生已到盡頭。我們的生活很有壓力,而正念就是要學習專注在我們擁有的每個時刻。當你很忙時,就没有辦法慢下來和自已好好相處。由此可見現代人如何關照自我身、心、靈,是一門很重要的課題。

在高壓、快速變遷、社會疏離、環境高度破壞污染的當代,文明病成為當世紀隱形強大的健康殺手。若將吃進去、吸進去體內的食物及環境荷爾蒙與個人生活作息等變項加以控制後,其實個體會發病 主要來自三大主素:1.遺傳脆弱因子,如癌症、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疾患等。2.持續的壓力,人類的大腦雖然很強悍,但若超過持續二週的壓力,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內分泌系統、自律神經系統等功能會出現異常。3.壓力事件,如天災、人禍、被解雇、離婚、分手、親人過世等。當以上三項因素同時存在,通常個體就會發病,故換句話說,只要控制上述致病因子,個體就能避免疾病的產生。而在研究中發現,透過正念、深呼吸等放鬆訓練,可以抒壓並引導個體進入生理深度的休息狀態,這種深度的休息狀態,可以改變染色體,讓原本個體體內致病的遺傳脆弱因子,一輩子不會表現,可見這也是為何預防醫學,一直強調「正念」對健康重要性的核心關鍵因素。

問題和痛苦從何而來?如何使用「正念」來因應?讓個體不再成為情緒的囚犯?正念就是覺察,且是純然地覺察,不帶任何評斷。思考與情緒主宰了我們的心,即使睡覺也不斷地想,做出情緒反應,結果造成很多壓力與痛苦。在「胡思亂想的心,是不快樂的心」的哈佛研究中發現,心思愈沒有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個體愈不快樂。「怒」在中文,是「心」的「奴」隸,是我們把自己關起來,所以我們要解放出來。如此一來,個體才不會再被負面思維與情緒所掌控,也才能真正獲得自由,變得更有創造力。

在筆者二十多年的治療實務經驗中發現,大多數人的心並不安處在現在,而是在過去或在未來,在計劃或擔憂什麼事。透過正念,可時時可警惕自己,不要活在過去的陰影、創傷、不愉快的經驗中,也不要活在對未來尚未發生的未知恐懼裡。Barbara Ehrenreich在《失控的正向思考》中書中也提及,不必強迫自己接受正向思考。故簡而言之,無論是正向、負向、能否盡如己意、問題可否解決等,全都是可以被關照、覺知與接納的,就是時時刻刻都能處在當下、活在當下的能力,這就是正念的實踐。

正念學習風,從美國吹向全球、從醫界吹到各界。從學校、家庭親子教育、監獄、政界(如美國與英國的國會議員)到體壇(如美國NBA職籃湖人隊),從華爾街到矽谷的Google、臉書、蘋果、推特等知名科技公司領導人、高階主管,都相繼投入學習正念。當然也吹回台灣,但不少人對正念擁有錯誤的認知,例如,正念並不是「什麼都沒做」(nothing),而是「無為」(non-doing)。個體可能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但其實是有效率的;再者正念也不是正向思考,把正念理解為正向思考其實是一種迷失。正念似內觀,是東方智慧。正念,就字面上來看就是今心,今心就是當下這顆心,透過當下、有意識且不批判地專注於每個片刻顯露的經驗、專注於事物本來的面貌,如實了之,所產生的一種覺察。

「正念」提升身心靈健康的研究繁多,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千篇的科學研究,筆者將其整理如下:包括降低壓力、焦慮與高血壓、緩解慢性疲勞、減少職業倦怠、有效提升病患對疼痛的適應力、增加病患的對疾病的心理適應,改善睡眠品質及大腦神經傳導物質、新陳代謝、內分泌、免疫、神經等系統、訓練大腦前額葉,強化情緒管理能力、加強大腦神經迴路、提升專注力、創造力、增加復原力,就連在治療實務上非常困難的毒藥癮的個案,都能有正向療效。

正念,就像「心理的肌肉」,如果不時刻鍛鍊它,心很容易就會迷失當你真正把正念融入生活,任何時刻都處在當下,那才是真正的練習,活在正念。正念無關乎信仰,它的實踐與否,悠關個體生命的品質,人生中的幸福與快樂,是心流的來源,更是高峰經驗、自我實現的基本動力,每當你覺得「失掉它」了,或覺得生活頗為艱難,或你的修行難以為繼,記得,你總是可以再次回到呼吸上。不管你已離開多久,總是可以重新開始。就在此時此刻,就在這裡,就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