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來一杯親子慢磨療癒咖啡

  •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來一杯親子慢磨療癒咖啡
苗栗縣生命線協會副主任 曾嘉妙 諮商心理師

  家長們前來諮詢時,對於家中青少年不配合各種家務,無法對自己的功課或該做的事負責總是很頭痛,有時跟孩子談不上幾句話,便被孩子以大力甩門、冷漠不說話的招式封殺出局,面對強大的親子壓力時,大部分父母都會覺得這是極度痛苦的事,因為會沒辦法好好做事,孩子耽誤自己許多時間,或覺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成效而沮喪,而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的自主權不見了,父母與長輩會覺得孩子不聽自己的話;而孩子會覺得大人很囉唆,一直叫自己做自己並不想做的事。親子之間相處起來並不放鬆。
  溝通中卡住的那個關鍵環節,便是需求。
  人的內在需求,諸如自主權、放鬆、被肯定、被愛、被尊重、被陪伴、被在乎等內在需求,若在溝通的當下嚴重匱乏,我們的大腦便會啟動杏仁核的警報系統,使我們產生生死存亡般的危機感,當下大腦也就像當機一般,可能會進到不斷的充耳不聞、或啟動不斷的碎念模式,親子關係便在這些模式中感到挫折。
如果可以發現自己需要什麼,就會比較好解決,舉個例子:有些青少年放學後不想回家。問他為什麼?孩子說:我從進門的第一個瞬間就家人開始問,說:今天在學校考試了嗎?分數多少?為何不努力?或開始說教。當父母開始採取碎念攻擊時孩子也會啟動防衛模式或攻擊模式,負面情緒如憤怒、委屈在這個家循環不斷著,親子間無法達到有效溝通的模式。
這個孩子就被剝奪了被關心被愛的需求。
而孩子父母會說:我有關心他。
  這個時候,父母跟孩子的內在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進到僵化的相處模式。那這樣的教養模式,對孩子來說,是幫助還是傷害呢?
  若要打開這個互動的結,我們必須看見彼此的需求與困難,怎麼去看待在跟孩子互動時,父母的困難與孩子的困難,如果一直看孩子不順服自己的行為,孩子一舉一動就把父母的情緒困住了,父母可以問問自己,如果孩子不改變,會有什麼影響,父母知道自己要的需求是什麼嗎?
  若從父母的角度來看。
  父母的想法是讓小孩子變成給比別人好更好,在言語及對待孩子的態度裡放著期待。小孩做的好,父母會得到滿足成就感、緩解對孩子未來的焦慮,父母也會有成就感,父母透過孩子表現好來滿足內在需求安全感。也就是說,父母要求孩子的行為表現得到滿足,那父母就得到水喝了,孩子在倒水解父母心裡的渴。
如果父母照顧自己的安全感,讓自己的期待不透過孩子來滿足,有辦法嗎?
  有的小孩子,他覺得父母親給他的這麼溫暖的家,她就覺得不想辜負父母的期待。孩子的被愛被尊重安全感等需求得到滿足,與父母有情感連結,孩子內在需求得到滿足後,進而因為在乎父母而想滿足父母的期待,追求精進照顧自己的行為,有自信自尊養成好能力,這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以陪伴孩子情緒照顧孩子內在需求來養成好能力。
  父母先理解需要自己的需求是什麼,而孩子需要的需求又是什麼。這就需要經過協商,讓兩個人的需求達到平衡。
  有沒有可能這個家,大家都可以得到內在需求滿足,在心裡不覺匱乏。如同一棟房子,內在需求就像是房子的地基,地基打得穩,未來人生路上的各種挑戰與壓力,也能有抵抗力因應。
  親子關係真的不容易,遇到瓶頸的時候,來一杯慢磨咖啡,或讓自己透過一些身心抒壓的資源調節一下情緒,或找專家談一談吧,看看自己內在需求哪個部份沒被滿足,沒有得到照顧,再找出協商需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