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家照者心理健康的自我修煉

  •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家照者心理健康的自我修煉
黃嘉彬醫師
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試想一下,你的父親一向是非常獨立自主的人。他獨居,食衣住行可以自行照料。但是你最近發現,他弄傷了自己,還不只是一次。他不小心被廁所門檻絆到,傷了手肘;還有一次被門板夾傷了手指,因為那天風很大,門板猛力撞擊,他為了要檔住門,就受了傷。儘管如此,父親還是認為,他一個人住絕對沒問題。「才怪!」你心裡想。

  照顧老人家的確是個挑戰。他們有時堅持不需別人幫忙。法律上,他們的確仍是擁有充分自主權力的成人,除非經由家事法庭被宣告為輔助或監護宣告。想想看,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你會怎麼做?而且要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色難!」遠在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已經很簡短且精準地幫我們下了結論。在這樣的情境之下,想必要有非凡人的耐心與技巧才夠完美地勝任。

  家庭照顧者想必每天都會遇到上述的難題,當然每位照顧者遇到的狀況不盡相同,更重要的是,如何如上面所述,秉持著應有的合宜態度。

  這裡有個原則可供參考,首先,好好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去否定自己內心的感覺,可以與身旁的人分享這些感覺。試試看跟家人、朋友來討論,或許可以出乎意料地,解決之前一籌莫展的難題。你和父親的關係應該不會太差,或許也可以和他單獨來聊聊這些感受。一旦你開始重視自己的感覺,就沒有人可以將所有責任與負擔,都丟給你去獨自承擔。試著和你的父親談談,也聽聽他的說法,在良性溝通中維持雙方的關係,這些都是在照護實踐中的珍貴經驗。

學習傾聽與溝通
  假如你年邁的母親患有心臟病。一日她抱怨胸悶,到醫院後,緊急進行心導管,發現冠狀動脈嚴重堵塞,使用支架的效果有限,醫師建議做血管繞道手術。這可不是個小手術。也因此,媽媽開始懷疑醫師的判斷是否正確。你相信醫師,也看過心導管檢查時截錄的影像與照片,醫師解說的很詳細,心導管的影像中血管看起來正如所述,百分之九十的堵塞,而且還不只一條。

  全家人都認為應該接受手術,不然下一次發作時可能就是最後一次了。可是媽媽偏偏希望尋求其他的處理方式。你的父親也很憂慮,希望你去跟媽講講道理,至少他覺得她不會聽他講。該怎麼辦?每個人或許有不同的做法,而這要考量到你與雙親的關係。根據你對媽媽的了解,她過去對自己的決定,態度一向堅定有自信,你知道要說服她並不容易。這是個苦差事。

  先聽聽內心的聲音。將它表達出來,跟身邊的人訴說。同時要記得好好照顧自己。我們先假定媽媽可以做出正確的決定,一如以往。好好地傾聽,當你和媽媽談的時候。聽聽她如何思考這件事,以及決定背後的邏輯與依據。也許你同意她的想法:尋求第二專業意見不算是壞主意,不過最重要的是你正面地去處理自己內心的感覺。加上身旁的親朋好友的協助,事情或許會自行找出解決之道。

當家庭照顧已然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假設你的伴侶不幸遭遇車禍。骨折之外,也傷到頭,顱內出血,所幸緊急手術後,救回一命。他之後認真復健,狀況恢復得不錯。然而醫師皺著眉頭表示,懷疑之前腦傷殘留後遺症,這或許解釋了為何車禍後,他經常出現情緒不穩定。經歷了艱苦的復健黃金時期,他一直都很努力。除了活動不如以往那麼敏捷,還有捉摸不定的情緒變化。

  此時你或許感覺五味雜陳,不知道事情之後會怎麼發展。害怕、生氣、困惑、悲傷以及失落,這些感覺都可能存在。你們可以悲傷,去哀悼消逝的美好過往,這麼做,能讓人面對現在的情勢,以及思考未來的方向。這時候你也需要身邊的人,毋須顧慮和他們聯繫,跟親朋好友談談目前你面臨的處境。也和你的配偶談談,傾聽他對於挫折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感受,彼此宣洩情感。

  其實,照顧這件事,最終需要考量的不只是他,還有你自己。身為一個家庭照顧者,如何在照顧家人的過程中調適自己的身心狀態,與被照顧者維持平衡的關係;如何在面對困難時清楚表達自身的需要及立場,尋求身邊親友的協助。事情往遠處想,想想目前生活中的挑戰,其最終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思索你希望在人生中,想要實現的終極意涵,自然地能與周遭能幫上忙的人一起努力。

我們一起為彼此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