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親子關係之小探索大學問

  •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親子關係之小探索大學問
新楊梅診所督導臨床心理師車先蕙/台北大學進修部社工系兼任講師

  在服務的過程中,深刻發現與青少年溝通,實在是許多現代父母的困難之處。時代鉅變,訊息多元,孩子們透過網路接收訊息,形成許多價值觀或信念,影響他們的行為,這些可能不是家庭教育帶給他們的影響,卻會反過來影響家庭互動,特別是親子關係。因此,要了解青少年孩子,父母親更要有技巧與彈性。這裡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百年不變的撇步:同理與理解。

  同理心是指家長要把自己變成孩子,透過孩子的角度試著用孩子的想法去看待一件事情、去感受對事件的看法。理解是指家長要表達出自己對孩子想法與感受的接納與包容。做到這兩點,再加上"問問題"的引導技巧,促進孩子自發思考,這個過程即便孩子發現你們之間的思想差異很大,但卻不會因此心生抗拒,反而會有成長學習。如此一來,家長們便在孩子心中奠下地位,得到敬重與認同。

而親愛的家長我們可以怎麼做呢?一起來試試看吧!
一、同理心:模擬一下,當孩子跟你訴說一件事情的時候(可能是在跟你吵架的時候),他的感受與想法是甚麼?父母親要做的就是體會,如果你是眼前的這個人,你為何會如此生氣?你為何會哭?模擬體會之後,進行下一步。
二、理解:說出你剛才的體會與感受,要具體一點。例如:原來你是這樣想所以才這麼生氣!啊,我懂了, 所以你才會這麼難過。
三、引導:有時候孩子產生價值觀的困擾,家長千萬不要一下子就去批判或矯正他們,因為這樣顯得無情而且不尊重孩子,容易被阻抗。

做了前面同理及理解兩個步驟之後,我們再來慢慢引導:
先能接住情緒、才能解決問題。
可以問的問題有:
1.如果照你的做法,可能會產生甚麼結果呢?
2.依你判斷,哪一種作法比較有利?
3.如果換另一種想法,心情會有不同嗎?
4.你能了解為何我(父母)會這樣想嗎?

問問題的過程中,不要挑戰批評或責備,如果覺得生氣,情緒衝上腦門時,請記得務必先離開現場,避免用情緒來處理與孩子間的互動。

舉例來說:昨晚協助處理一對高中生母女互動溝通的案例。孩子因為被老師揶揄,心裡生氣又難過。回家向母親傾訴的時候,不但沒有取暖成功,還被母親說教一頓。這樣下來,孩子就決定不再跟母親訴苦了。
因此我與母親討論,可以試著這樣做:說出對孩子感受的同理心。
母親說:原來你被老師這樣講心裡很受傷!這時候我發現孩子旁邊聽了猛點頭。
之後再請母親說出理解孩子感受的話,
母親說:你從小自我要求很高,做不好就會難過,所以當你聽到老師揶揄的話,就很生氣,對吧!這時孩子又猛點頭,並且眼眶泛著淚水!
當下身為心理師的我心中感受到,其實這個媽媽真的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啊!那平常怎麼不這樣做呢?!
最後,請媽媽試著引導孩子,如何讓自己不受傷。
母親說:我自己也是會這樣,可是我會勸自己往正面想,老師很可能想要激勵你,讓你更努力,可是用錯方法。我也會去看一些心理學的書,讓自己心靈成長。
接下來孩子就說:我都是看youtube影片,看完心裡就會好一些了。
母親:但是你這樣問題沒有解決,只是心情變好啊!那等過幾天你又會心情不好,還是陷入循環。
此時母親想讓孩子了解:問題要解決,不是只讓心情變好。這是一個很好的教養觀念,但其實這樣的回應,孩子無法接受及吸收。
我跟這位母親指出: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孩子與母親的做法都是只有著重在某一邊,不是情緒就是解決問題。假如兩個都能做到不是更好?

於是,孩子就認真聽母親說,該如何解決問題了。
透過這樣的模式,這對母女之間更加親密,孩子也更願意把母親當成學習的對象,因為被了解而信任!
經過這個練習,媽媽好像發現自己經常太說教,不懂孩子心裡在想甚麼。之後也願意多跟孩子談心,變成朋友,不會一聽到孩子與自己的想法不同,就開始教訓她。

不知道各位困在青少年教養困境的父母親們,你們願意開始學習「同理、理解及引導」了嗎?就讓我們一起試試看吧!